最近關於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究竟要不要選總統、或是不是應該擔任副手爭取最大勝選機率,吵得沸沸揚揚。第三勢力的小政黨,在大選中究竟該爭一個主角,還是扮演關鍵的配角,大家各有想法。
長期以來在台灣就只有國、民兩黨,形成由省籍、統獨議題壁壘分明的兩大陣營。過去2、30年來的選民結構,也長時間在總統大選時討論外來政權以及台灣人民主權獨立的主張,漸漸變成由意識型態主導一切的民粹式選風。
2019年成軍的台灣民眾黨並不是小藍小綠之間長出來,也不是以國族或兩岸認同作為政黨的區隔,它從無到有的形成,是來自於年輕人對世代正義得以申張的需求,是一個以年輕世代為主力的政黨。過去很多民調在20到40歲裡頭支持柯文哲的年輕人事實上是最高,同時也是最具決定性的一個族群。這股支持的力量會不會延續到2024,雖然還是一個很大問題,但無論如何,小黨就應該堅持自己的黨格,在這場大選中爭一個主角的地位。
2015年,長期由兩黨把持的英國內閣,最後卻是由保守黨跟第三勢力的自由民主組成聯合政府;2021年,德國大選後,社民黨、綠黨、自由民主黨達成協議,共組「紅綠燈聯盟」,這是近60年來德國首次由三黨組成聯合政府。由此可知,「數量」從來就不是問題,各政黨的政策、理念與方向,能不能符合民眾需求才是關鍵,民眾黨無需妄自菲薄。
大家都知道蔡壁如的餘生願望是什麼,這個願望至今未變。初衷不改,是因為我認為「三黨政治」才是一個比較健康的政黨政治,政黨之間應該是一種既合作又競爭,且能彼此制衡的態勢。選民的政治樣態已經形成藍、綠以及第三勢力的「三角賓士版塊」;而民眾黨就是在這「三角賓士版塊」中成長出來的新興政黨,比起百年的國民黨或是三十年的民進黨,民眾黨才剛剛要發展。
雖然說是剛剛要發展,但這個「小黨」背負著158萬張選票的信任,就應該要給人民執政的願景、清楚的方向,只有背起一定的社會責任才能生存茁壯。第三勢力並不代表一定要依附在某一勢力底下,終日汲汲營營為求選票。甚至,拋棄當初創黨的理念與初衷,淪為政治修羅場中的遊魂,找不到存在的目的。
民主,向來不是只有一種模式,若大家都只把美國當成民主典範,反而忽略了其他更多民主國家,多半是小黨林立,各自爭取選民的支持。選前,各自努力,選後,大家一樣能為了國家與社會安定,好好合作。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民主的典範。
小黨,或是第三勢力,在政黨政治中,更應該秉持初心,別忘了那些對兩黨失望的民眾,別忘了那些能有新氣象的殷殷盼望。第三勢力的合作,是理念的結合、是議題的合作,是為了回應年輕人世代正義、反對貪腐的政治革命!
*作者為前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