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正觀點:以「照顧者需求」重新譜寫長照的一首歌—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角色

2023-03-16 06:40

? 人氣

長照示意圖。(資料照,謝孟穎攝)

長照示意圖。(資料照,謝孟穎攝)

日前再度出現年長的照顧者因不堪負荷而選擇結束失能孩子的生命後再自縊的新聞,使得「長照悲歌」的議題持續受到重視。事實上,從網路搜尋「長照悲歌」這個關鍵字,即可發現從去年開始已有許多討論;上個月法務部在法律面亦朝「增訂法定刑7年以下的長照殺人罪、放寬緩刑與緩起訴的門檻,讓長照殺人者免關」等方向修法,試圖對此議題有所回應。然而很遺憾的是,讓全國民眾不斷得聆聽這樣的「長照悲歌」,政府單位是否有些劃錯重點?!主因當然不僅是法律刑則的減輕,而是「照顧所帶來的長期壓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長期照護的主管機關並非沒有提出應對方案,在上個月底即提出家庭照顧者經家照專員評估後,使用「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兩項服務免除自負額;同時,為了鼓勵低收、中低收入戶外出參與家庭照顧者活動,補助每趟150元交通費。這樣的方案很明顯是想減輕照顧者的「經濟負荷」,但卻極度忽略了長照第一線的實際狀況,使得這樣的補助對於真正會發生長照悲歌的家庭來說,可能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筆者從過去多年與失能家庭互動的經驗中就可發現,很多照顧者根本不是「沒有錢」去參與活動,而是照顧的挫折與困難﹙例如:可能會亂跑出門,造成鄰居困擾﹚,使得他們愈來愈不可能去參與社交活動;這不是「被孤立」,而是「自己封閉自己」的過程。再者,經專員評估後可讓家屬免費接受指導、輔導與心理諮商,更是脫離照顧現場的一廂情願做法;因為許多照顧者無時無刻為了照顧而辛苦奔波努力,對他們來說怎麼還會有時間固定接受諮商呢?這並非是指心理輔導或諮商不重要,但就像「連飯都吃不飽了,還來跟我談去郊外野餐散心」,反而可能讓照顧者更加失望與傷心。

懇切呼籲主管機關,請真正「以照顧者需求」為中心來考量政策吧!筆者認為「強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角色」,正視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或許是一個可開始努力的方向。

1.國內主管機關衛生福利部裡並非只有長期照護司,還有心理健康司,而針對社會安全網政策,「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建置是衛福部提出的重要政策方向,於民國114年全國將會有70多處的社區心衛中心。過去這兩年間,也不乏看到社區心衛中心開設與增加人力資源的新聞;因此,不應該僅強調「精神疾患防治」為社區心衛中心的服務對象,而忽略了其他同樣需要心理照護的民眾。

2.社區心衛中心的「主動性」與「連結性」或許是長期照顧者的救命關鍵。有鑑於此,請不要再一直強調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內有多棒的設備與豐富的資源了!更應該紮實地深入社區之中,用真實的案例說明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角色,讓需要的照顧者能感受到溫暖,而不是只「看到」這些溫暖。

3.面對失能者的心理健康,或許該嘗試以「家庭」為個案管理的單位,而非以「個人」。因為過去以「解決失能者問題,就可解決照顧者問題」的直覺式想法,從長照悲歌的不斷發生,就已知道不可行了!而失能者與照顧者常是「分不開的」!常也就是因為如此緊密的結合,讓照顧者的無望與無助持續累積,產生了長照的悲歌。

4.面對社區心理健康議題多元與複雜的情況下,更需要強化「照顧者的照顧者」之身心健康。例如社區心衛中心內的關懷訪視員、社工師與心理師等專業人員,是否有完善的服務機制﹙個案管理限制、相互支援機制、排班規則、請假與臨時服務的要求安排等﹚使他們能夠更長遠地服務社區,靠的並非僅是熱忱與付出,更是政府體制的充分支持。

新聞中的長照悲歌僅是冰山一角,上述亦僅是未來可努力的方向之一,更需要的是許多不同政府單位、專業人員,甚至是一般民眾共同思考與努力,讓邁入超高齡化的臺灣社會,每個人皆可免於面對「長照悲歌」的害怕之中。

*作者為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