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作家汪浩,他指台灣不可能學習新加坡搞「等距外交,兩頭討好」,並呼籲學者批美國也批中國,才能保持等距。事實上,只要詳閱反戰學者公開的發言內容,並非對侵略者一言不發,政大教授馮建三首先批評俄羅斯是愚蠢犯罪,也指美國是挑釁主犯,他們是要點出當前輿論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的「美國軍事主義」。
第三類則是非理性的年齡歧視與人格污衊:反戰學者因為閱讀左翼公共知識分子杭士基(Noam Chomsky)反美帝著作的啟發,綠營側翼嘲諷一堆連署人都是老學究,跟杭士基一樣是LKK,批判「屎尿失禁」,如此放肆狂言,這就真的太過分了。
據了解,參與連署原本是有青年反戰學者,但因為抹紅扣帽決定退出公開連署,轉為低調支持。原本總共有50多人連署,連署書外洩後飽受謾罵,後來有10多個青年世代學者擔心未來在學界工作不保,甚至被秋後算帳。最後,連署人只剩下37位較年長的學者。令人心驚的是:到底什麼樣的非民主的力量,迫使這些青年反戰學者們退出連署名單?為什麼現在自由開放的論壇場域消失了?這才是值得深究和令人憂慮之所在!
攔得溪聲日夜喧:言論自由近黃昏
台灣過去發起反戰,都是關注遙遠的他方,左翼反戰學者吹起號角,為伊拉克、為阿富汗、為敘利亞難民,總是乏人問津;這次台灣學者發起反烏克蘭戰爭的聲明,未演先轟動,網上砲聲隆隆,因為台灣命運從未如此接近戰爭。
不論批評者和被批評者,很多是惺惺相惜的昔日左翼戰友。反戰學者是長期批判國民黨的老戰友,在學界頗富盛名的《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編輯委員,但連署成員中,未見傅大為的昔日戰友夏鑄九和趙剛,比較令人意外。
《台灣社會研究》的編輯群,主要由左翼進步學者組成,當年是活躍的理性論辯刊物,到了如今政權輪替換綠執政,青年反戰學者反而選擇轉入「地下化」噤聲不語,見不得光。號稱已實踐民主化的多年台灣,又退回三千年前「道路以目」的野蠻體制。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竟被台灣學界棄如敝屣。
反戰學者原要指出主流思潮的盲點,想開啟另一篇窗,呼籲思考戰爭災難、正視美國軍國主義,竟被抹紅成為「投降派」。而綠營側翼的護航心態,讓台灣社會這些年來已普遍養成自己心中的警總,以及凡事講求政治正確的跟風現象,可悲復可嘆的是,台灣學界的論辯場域已被政治力介入,失去了理性政策思考的態度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