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與強國等距?還是和戰兩手?

2023-03-30 07:10

? 人氣

波蘭的慘痛教訓,提醒我們小國很難奉行「強國等距」戰略。(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波蘭的慘痛教訓,提醒我們小國很難奉行「強國等距」戰略。(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小國大戰略〉系列上篇,筆者試析什麼是大戰略(grand strategy),認為大戰略有三個要素:a) 宏觀的指導原則;b)對國際總體現勢的觀察和預測;c)國家主次目標。同時,大戰略不是大國的專利。和大國相比,小國資源更有限,目標取捨更為重要。此外,就國際情勢而言,小國較大國更受制約,對國際政情的精準研判更為重要。又相較於大國,小國對國際變局極為敏感,更需要宏觀指導原則帶來的戰略定力。小國也需要大戰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本文著重分析中西歷史上兩個小國制定大戰略的例子:二戰前的波蘭與11至13世紀的西夏。小國大戰略,當然還有不少例子(如三國時的蜀漢及近代的新加坡),不過波蘭與西夏對台灣今日的國際處境有其獨特的參考價值。和此刻台灣處境雷同,波蘭與西夏都夾在敵對兩強之中,不得不參與大國競逐的遊戲。同時一如台灣,波蘭與西夏與鄰近強權(德蘇及遼宋金蒙)都有領土及主權糾紛。

波蘭及西夏,可以為台灣各帶來一個戰略上的重要啓示。

啓示一:二戰前的波蘭及「強國等距」戰略

15 - 17 世紀時,波蘭和最近十分挺台的立陶宛同屬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經濟發達,領土廣大,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強國。不過,波蘭之後因內亂衰弱,多次被列強分割滅國,是19世紀歐洲的「悲情國家」。

一戰後,波蘭得以復國。基於過去被列強欺凌的經驗,爭取外交上的自主,對波蘭甚為重要。而在地理上,波蘭處在四戰之地,被德蘇兩國包夾,戰略位置不佳。同時,德蘇兩國在一戰後,休養生息,國力迅速增強。[1]面對如此情勢,波蘭採取「自主獨立、強國等距」的宏觀指導原則,同時與德蘇發展關係。用波蘭外長貝克 (Józef Beck)自己的語言,波蘭的戰略是為所謂「平衡政策」(policy of equilibrium)。

1932年,波蘭與蘇聯簽定互不侵犯條約。1934年,波蘭與納粹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波蘭的「強國等距」戰略,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以國際條約為本。乍看之下,波蘭的大戰略似乎非常成功,可高枕無憂,坐山觀虎鬥。

可是,蘇聯與納粹德國都是虎狼之國。[1]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定互不侵犯條約。蘇德的新協定中包括了秘約,計劃將波蘭再次分割滅國。1939年9月1日,德國撕毁波德互不侵犯條約,侵略波蘭。同年9月17日,蘇聯撕毁波蘇互不侵犯條約,從東面夾擊波蘭。波蘭再次滅國。[2]

大清洗、蘇聯、蘇共,Great Purge。(取自網路)
大清洗、蘇聯、蘇共,Great Purge。(資料照,取自網路)

波蘭的慘痛教訓,提醒我們小國很難奉行「強國等距」戰略。作為歴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馬基維利(Niccolò Machiavelli)曾在《君主論》(Il Principe)中清楚指出,當一國夾在兩個實力強大、互相敵對的鄰邦之中時,中立是最糟的政策。在兩大國競逐有了結果後,中立國百分之一百成為勝利一方的戰利品,受勝者宰割。畢竟,身為鬥爭中的勝利者,對首鼠兩端,坐山觀虎鬥的小國,怎麼會有好感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