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麗喬專文:小國大戰略─與強國等距?還是和戰兩手?

2023-03-30 07:10

? 人氣

筆者認為,馬基維利對中立政策的批判,還不夠透徹。波蘭的例子顯示,不用等到大國競爭勝負底定,小國就可能被大國交易宰割。不同陣營的大國,不論最後誰勝誰負,對「騎牆派」的觀望小國,既不抱持信任,也不用對它負任何道義責任。「強國等距」戰略只會使小國成為如波蘭一般的強權交易籌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更進一步說,小國如沒有強而有力的同盟撑腰,根本無法和其他大國周旋。小國實力不足,如何獨立和大國談判?就算是談判成功,簽定和平協議,小國又如何能保證大國遵守協議,並在大國背信棄義時懲罰大國?從上文可知,波蘭不是和蘇聯和德國都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嗎?大國可以在國際政治中走「強國等距」路線,左右逢源,拉A打B,拉B打A(如70年代的中國,利用美蘇矛盾,兩邊叫價)。小國不同,籌碼有限,很難玩大國的遊戲。

盲目地追求「自主」,只會給小國帶來滅頂之災。波蘭被滅國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戰略主要目標錯誤,為自主而自主,沒有理解到小國國力不足以支持「平衡」戰略。當然,我們可以理解波蘭因多次被滅國,進而對自主生出了嚮往,但國際政治中沒有小國感情用事的空間。

最近,一群台灣學者發表反戰聲明,引發論戰。聲明中,特別提到反對美中戰爭,並主張台灣自主與大國維持友好等距關係。筆者認為,任何對國際戰略的討論及學習切磋對台灣都是好事。有時「高手在民間」,學者和大衆對話,鼓勵台灣的公民思考台灣的國際處境,也不是壞事。可是,有波蘭的前車之鑒,台灣還要走「強國等距」路線嗎?台灣在中美對抗加劇的新國際情勢之下,如果走「強國等距」路線,要如何避免兩面不討好,被各強國拋棄的情況?但是,如果不走「強國等距」路線,台灣又要如何維護台美中三角關係的穩定?

有讀者可能會問,馬英九總統時期不是奉行以「強國等距」路線為中心的「三位一體」策略──「親美、友日、和陸」──並以此帶來一定程度的和平嗎?本文章節有限,無法花更多篇幅評價「親美、友日、和陸」是否成功。但是,筆者希望提醒讀者,馬英九總統時代的中美關係和此際情勢有根本的不同。十幾年前的中美關係,當然有競爭的成分,但是也有不少合作空間。彼時,美國對中國有一定的期望。不少美國分析家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很有可能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自由化改革,幫助中國融入世界民主自由秩序。在這一點上,美國明顯過度樂觀。放眼此刻,美國兩黨的「華盛頓共識」是「討厭中國」,中美關係走向全面競爭。在中美大國競逐的新態勢下,「親美、友日、和陸」,是否是適合的戰略?馬基維利的分析和波蘭的教訓,對今天夾在中美之間的台灣,難道沒有啟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