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平台充斥著各種各樣假新聞的時代,為了保持公信力。媒體們放棄了愚人節玩笑。不過,之前不乏有大型媒體會在4月1日這天刊出一些瘋狂故事,博眾人一笑,他們曾經開過哪些腦洞大開的愚人節玩笑呢?
基於開玩笑的愚人節從何而來?一個普遍的說法是,它可能與1582年法國修訂歷法。這一年,格雷戈裡十三世決定對儒略歷(也稱朱利安歷)進行一次校正,新的一年將從1月1日開始。然而,那些不願意改變的人仍然認為4月1日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從而成為嘲笑的對象,繼而誕生了愚人節。
當然了,其他的說法也是存在的。可以肯定的是,直到今天,愚人節這一天還是很多人都喜歡在這天開玩笑,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媒體,比如BBC就曾經在1957年4月1日在一期叫做「全景」(Panorama)的節目播放了一個三分鐘的影片,展示了瑞士南部的一個家庭,影片說,這家人正在從一棵義大利麵條樹上摘取豐收的義大利麵條。由於義大利麵條在當時的英國是一個相對稀缺的產品,節目播出後,許多觀眾信以為真,紛紛BBC電話諮詢,如何能夠種植義大利麵條樹。
玩笑開大了……
隨著如今社交媒體被廣泛普及使用,然而它也使虛假訊息和假新聞得以廣泛擴散。笑話可能被人以為是真事,甚至成為媒體的頭條新聞,這反過來又給媒體的公信力帶來影響,被懷疑是在傳播假新聞。愚人節的笑話曾不止一次地因此成為公眾討論的話題。 例如,互聯網平台 「Futurism.com 2017」曾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冥王星被九大行星除名」,雖然這是一個愚人節的玩笑,但這個消息在沒有任何事實核查的情況下被多個網站轉載。《柯林斯英語詞典》宣布「假新聞」(fake news)是2017年度詞彙,這促使世界各地的媒體反思,進而選擇放棄愚人節。
劃清界限
瑞典媒體「Smalandsposten」總編卡爾松(Magnus Karlsson)表示,他不希望該報刊的聲譽被「一個潛在的病毒性的虛假故事所破壞」。他說:「我們秉著真實性原則從事新聞工作,在4月1日也是這樣。與此同時,包括谷歌在內的許多大型平台也放棄了愚人節惡作劇的傳統。畢竟,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網上也流傳著不少的錯誤訊息。」
腦洞大開的媒體
我們現在看看幾大媒體曾經報導的愚人節新聞:
1977年:你知道San Serriffe嗎?
一貫風格嚴謹的英國《衛報》在1977年4月1日這天刊登了一篇長達7頁的報導,其中詳細地描述了一個叫做San Serriffe熱帶度假島上的生活,還附上了地圖,顯示了城鎮、港口和地區,其實這個島嶼根本不存在。
1993年:為了松鼠生育得小心慢跑
西德意志廣播電台WDR這一年的愚人節報導了科隆新頒布的一項法令,即慢跑者只能以每小時10公裡的最高速度在市區的公園內跑步,否則將影響公園內松鼠的交配活動。
2009年 假熊貓風波
台灣的一家英文報紙Taipei Times在4月1日報導,兩岸關系因為一對熊貓受到重挫,因為台灣發現當年作為促進友好關系送來的禮物「團團」和「圓圓」居然是假冒的熊貓。報導說,送來的「貓熊」實際上是一對溫州棕樹熊,只是染上了黑白顏色,讓人誤以為是珍貴的貓熊。
2016年:請不要有裸體
以自然紀錄片聞名的《國家地理》在2016年4月1日在推特上宣布,他們將不再發布動物的裸體照片。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Brenda Ha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