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96年總統直接民選後,開啟政黨輪替的契機,結束長期國民黨一黨執政的時代。由於總統選舉是「贏者全拿」的選制,加上行政院長的任命又不需要立法院同意,造成以總統選舉來贏得政權,成為各政黨最重要的競爭場域。尤其2000在三腳督下由阿扁勝出,讓政黨輪替成為可能。修憲後自2008年的立委選舉開始單一選區(兩票)制,捉對撕殺更加劇兩大黨的競爭,導致政黨互相攻擊愈來愈激烈。再加上台灣長期的統獨、藍綠意識形態之爭,以及壁壘分明的媒體鼓吹之下,每一次的選舉,都造成國人一次次的分裂。這真的一件不幸的事。
阿扁2000年執政後,曾自詡要當全民總統,也任命國民黨籍的唐飛為首任閣揆,展現全民總統的氣度,更安排跟在野黨領袖的會面。很可惜,因為核四停建問題,2000年10月6日唐飛去職,更遺憾的,是在2000年10月27日扁連會後不到一小時,行政院宣布停建核四,讓支持核四的國民黨覺得連戰似乎被當眾打耳光,引發在野黨發起罷免阿扁案,自此揭開台灣沒完沒了的政黨惡鬥之門。
馬英九、蔡英文各兩位總統都是完全執政,朝野對峙更烈,執政黨基本上對在野黨是一點尊重也沒有,在野黨的批評也都被當成「狗吠火車」。蔡英文任內更是連罷免直轄市長都做的出來。所以有人說,台灣的民選總統,是一任不如一任。
想當初,2005年4月連戰主席訪問中國的「和平之旅」,阿扁總統曾在連戰啟程前跟連主席通電話,交換意見。雖然阿扁總統是希望透過電話,表達兩岸分治分立、互不隸屬的立場,也設下「沒有經過政府授權允許,沒有辦法簽下干涉國家主權或政府公權力的協議」之限制,但至少阿扁也表示,「此行連主席將第一次和中共領導人溝通對話,這絕對有其意義」,「連主席訪問中國後,有具體的觀察與心得,想要給政府報告或給總統參考都很好」,「連主席回來後兩人可以見面,針對兩岸政策以及如何建立朝野共識交換意見,相信這絕對是國人同胞所樂見」。
議者或許認為,阿扁當時只是光說不練。但至少作為總統,其高度在、其態度也對。
應付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危機,既對抗又溝通,是處理危機、邁向和平的最佳方式。1962年美蘇冷戰對抗下的古巴飛彈危機是如此,李登輝執政十二年期間、有十年跟江澤民有密使溝通以防擦槍走火也是如此。如今,兩岸關係的緊張、與美中對抗形勢日趨激烈,政府因應兩岸情勢的挑戰,比起李登輝時的96台海危機與阿扁執政時期,更加嚴峻。但是,目前兩岸卻缺乏溝通管道與互信基礎,不禁令人憂心。
當然,兩岸互信不足、缺乏溝通,責任在強國為多。不過身為小國的台灣,夾在美中兩強之間,如何以智慧處理,既能得到美國的外交、經濟、軍事的協助,又可以避免中國誤判情勢、做出傷人(台)傷己(中)、讓美國坐大的決定。
如果,蔡英文和馬英九在同一個時間訪問美中兩國,表面是互相較勁,實則是事先講好、演練過的,那該多好?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