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宏劃紅線中國不奧援俄羅斯?
張倫告訴美國之音:「我相信,這次馬克宏到中國的訪問,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給北京一個紅線,就是烏克蘭這個事情,你(中國)不能下場,因為這傷及歐洲最根本的利益。」
不過,張倫批評馬克宏表態的場合和時機都「極不合適」,一方面損及法國形象,引發歐洲內部及歐美共同協調處理國際事務上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在中國圍台軍演時表態,也不符民主國家該有的道德責任,更自相矛盾,因為法國與盟軍近年擴大在亞太的軍事佈局,就是為了抗衡中國的軍事擴張。
但針對馬克宏此次訪華的政治目的,義大利學者弗蘭切斯科·郗士(Francesco Sisci)則給出了「失敗」的評價,因為,北京並未公開做出任何關於烏克蘭的承諾。
中國有能力斡旋俄烏和平?
他說,中國若能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間扮演調解角色,這是好事,但目前習近平還未邁出接觸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的第一步,未來能發揮什麼調停作用,還有待觀察。
他總結,馬克宏訪華對推動中法關係有一些正面進展,法商也因此和中國簽署了有關飛機採購、海上風電和高鐵設備等訂單,但除此之外,兩國並無達成什麼突破性的往來。
至於馬克宏的最新主張,郗士說,對美國毫無影響,但對歐洲影響大一點,然而未來有多少歐洲國家會因此跟進,向中國靠攏,還有待觀察。
他還說,馬克宏對台海的真實態度也還有商榷的空間,因為,重商的法國可能還是會繼續軍售台灣。
此外,郗士說,馬克宏呼籲歐洲不當美國附庸,不代表中國可以從中離間獲利。
郗士告訴美國之音:「不當美國的附庸不等於是當中國的附庸。其實,在歷史上,法國跟美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關係......法國可以跟美國說最難聽的話,但是最後,法國一直還是跟著美國走。」
法國外交傳統:追求戰略自主
三位學者都說,法國長期都有追求戰略自主性的外交傳統,因此,馬克宏鼓吹歐洲不當美國附庸的說法,並不令人意外。
中興大學的蔡東杰說,法國從1950年代就力推一個由法國領導、獨立於美國的歐洲整合,更曾於1960年代冷戰時期,退出美國所領導的北約,而且在1990年代中期重返北約期間,也是聯合德國,要整合併主導歐洲的軍事力量,而不讓歐洲被納入美國的軍事勢力內,雖然此一主張一直未能成功。他說,法國自認是歐洲天生的領導者,因此,也敢於嗆聲美國,例如,美國小布希總統於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時,法國就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國家。
法國賽爾奇-巴黎大學的張倫也說,法國本來就有戰略獨立的傳統,而且歐洲國家追求主權獨立,捍衛自我的利益,也是無可厚非。
雖然學界和外交圈對馬克宏打臉美國、追求戰略獨立的論調不感意外,但馬克宏引發的輿論風暴仍持續延燒。包括台灣在內的各方已經要求法國澄清,而各國政要,如捷克外交部長揚·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和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Andrzej Duda)的外交政策顧問普馬爾欽·普希達克茲(Marcin Przydacz)等人都表態,不支持遠離華盛頓的作法。
各界炮轟馬克宏的親中立場
由全球五大洲各國國會及歐洲議會成員共同倡議成立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更發表聲明,怒責馬克宏「不代表歐洲」。
中國人權和異議人士圈對馬克宏也極其不滿。位於美國洛杉磯的中國民主黨青年部執行長界立建批評,馬克宏訪華三天,被中共大灌迷湯、甚至洗腦後,表態支持中共這種極權專制、迫害人權的政權,是受到經濟利益大蛋糕的引誘。他說,馬克宏力挺中國的說法將給中共帶來底氣,使其更為所欲為,恐釀成更大的人權災害。
界立建告訴美國之音:「文明國家,你不能為了錢,你什麼話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許這種諾言。這是一個非常侵害人權的專制國家,也可能助長它增加一些人權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