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馬克宏滅火?德國外長上任後首次訪中,出發前夕表明「歐洲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

2023-04-13 19:06

? 人氣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美聯社)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美聯社)

法國總統馬克宏日前結束訪中行程後接受媒體採訪,在回答有關台灣的提問時稱,歐洲應「戰略自主」,而非盲從美國與中國的決定,被視為表達了某種「棄台論」,連日來遭到各界砲轟。而正當馬克宏深陷失言風波之際,德國外長貝爾伯克13日展開上任後首次中國訪問,並表示將利用此行關注台海情勢,也表達歐洲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立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敏感時機訪問中國,德國外長將「澄清事實」

根據美國網媒《POLITICO》歐洲版報導,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將於13日至15日展開上任後首次訪中行程,預計會到北京和天津,並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以及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

德國外交部發言人稱,此行將聚焦討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台海局勢、中國人權狀況與全球暖化危機。貝爾伯克在出訪前夕發布的一項聲明中表示,她希望利用這次中國行「強調歐洲的共同信念,即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尤其是軍事升級,是不被接受的」。

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所屬政黨社會民主黨(SPD)的外交政策發言人施密德(Nils Schmid)也在推特(Twitter)發文指出,希望貝爾伯克能在此次中國行「澄清事實」,「我們在(政府)聯盟協議中清楚載明,我們需要改變對中政策,因為中國已經發生改變」,「我認為外交部長貝爾伯克將會徹底重申這點,進而澄清事實,特別是在馬克宏拙劣的訪問後。」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日前結束中國訪問後,接受美國和法國共3家媒體訪問時直言,法國作為美國的「盟友」,並不意味要成為「附庸」,更稱「歐洲不該捲入台灣問題與美中之爭」,此番言論被視為「棄台論」,在歐美各界引發強烈撻伐。

2023年4月7日,習近平與馬克宏在廣州會晤。(中國外交部)
2023年4月7日,習近平與馬克宏在廣州會晤。(中國外交部)

德國議員:加強對北京侵略性措施的防禦

《POLITICO》指出,傳統上,柏林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與美國的同步程度遠高於法國,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官員對馬克宏近日發表的言論深感驚訝。

目前人在美國進行國會訪問的德國社民黨國會議員哈克威爾第(Metin Hakverdi)説,部分美國人對馬克宏言論的解讀是:在價值觀及結盟上,歐洲人認為北京和華盛頓與布魯塞爾的關係是「等距」(equidistant)的。

「這是愚蠢的,」哈克威爾第告訴《POLITICO》,「馬克宏此舉可能會破壞台灣周圍的和平現狀」,因為「這會讓公眾認為歐洲對台海衝突沒有特別的興趣」。他補充說道,「台灣問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問題,任何其他事情都可能會引發北京攻擊台灣」,但「我相信,我們的外交部長將在她的亞洲行期間——無論是對北京或是其他亞洲夥伴——表明這點。」

德國最大反對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國會議員萊克特(Katja Leikert)批評馬克宏的言論是「極度短視近利」,並稱:「如果中國決定對台灣進行軍事攻擊,無論是侵略台灣還是進行海上封鎖,都會對我們產生重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我們現在真正需要做的是,加強對北京侵略性措施的防禦。」

德法關係。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蕭爾茨。(美聯社)
德法關係。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蕭爾茨。(美聯社)

德國外長對中立場強硬

《路透》(Reuters)報導指出,由於貝爾伯克的對中立場向來較總理蕭爾茨強硬,許多歐盟(EU)成員國希望德國能利用此次機會,制定明確且統一的對中政策。目前,德國外交部正在起草該國第一份的對中戰略,旨在減少德國對北京的經濟依賴。

貝爾伯克日前則表示:「我很清楚,我們對經濟脫鉤沒有興趣⋯⋯但我們必須更系統性地審視單方面依賴的風險,並將之減少。」德國政府12日也透露,在聯邦資訊安全局將漢堡港(Hamburg Port)列為「關鍵基礎設施」後,當局正重新評估是否允許中國國有企業中遠集團(Cosco)取得該港碼頭的持股。德國政府去年批准中遠集團收購漢堡港貨櫃碼頭至多24.9%股份,引發爭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