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有更好過嗎?臺海的形勢有更安全嗎?距離總統大選還有9個月,臺灣人民應該想想什麼?
企業經營者以及在臺外商長期掛念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地、缺工、缺人才,情況愈來愈嚴重,近來還多了缺蛋、缺藥問題。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在衰退(recession)與蕭條(depression)中擺盪,全球性通貨膨脹,直接衝擊臺灣,百貨飛漲,長期低薪,貧富不均,經濟結構如此,前景很難樂觀。
我們努力「讓世界看見臺灣」,國際政要爭相訪臺打卡,外國媒體接踵前來採訪,上漲的是臺灣的能見度,增多的是臺海的風險值。往年熟悉的「防空識別區ADIZ」,現在縮成了「領海+鄰接區24海浬」,維持超過半個世紀的「臺海中線」默契沒了,同學們的兵役役期也長了。
長年來的民調數據說明,「維持現狀」始終是臺灣人民的最大想望;歷年的選舉投票所呈現,「中間選民」所佔的比例也愈來愈廣。眾人皆說:現狀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動態變化的。最近幾年國際與兩岸形勢的巨大轉變,臺灣夾在戰略地理板塊擠壓的中心點,所面臨經濟與國防的挑戰不僅與日俱增,甚至危殆之象已現,因此「現狀」更需要智慧與拼勁來勉力維持。
部分人士認為即使是臺海劍拔弩張,衝突風險飆升,只要是沒真正打起來,都可以算是維持現狀。其實臺灣大多數民眾所希望的是「和平與穩定的現狀」,「和平」關係到「生存」,而且不是恐懼下的生存;「穩定」關係到「發展」,而且不是動盪下的發展。
政治學教科書中分析,決定投票行為的取向包括:候選人、政黨以及政見,而以臺灣的經驗而言,由於人們對政黨對立與政見跳票常感失望,因此候選人的特質、魅力、喜好度,往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也是媒體與民眾不斷報導討論的焦點。但是我們還是要說:2024的總統選舉,攸關未來4年和平與穩定,生存與發展,投票選的不只是候選人,而是路線與方向。
20多年來,我們已歷經3次政黨輪替,權力和平移轉,早已是國際稱羨、人民驕傲的民主國家典範,所以我們辦理總統選舉的本身就是民主的再一次體現,就已經與專制極權形成鮮明的對比,根本與「民主 vs. 專制」的對抗沒有關係。然而,中華民國的生存與臺灣的永續發展緊緊相連,在臺海形勢緊張惡化之時的總統選舉,自然就會成為戰爭風險高或低的投票。
全民勒褲帶,大家戴鋼盔的日子很不好過,下一任總統與政府要面對的是棘手難題,更需要上帝保佑,不是單單「關起門來拼選舉」就可保平安無事。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