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最近又出現了摩擦,只不過這次沒有雙方人員肢體的接觸,只是一場你來我往的口水戰。
這場邊界爭議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民國時期,而中華民國當年的決定如今已成為中國在中印邊界爭議中的底氣所在。另一方面,美國的黑影在中印邊界若隱若現,挑撥中印關係的意圖不言而喻。
中印當前口水戰的起因是中國民政部4月2日發布了第548號公告:「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的有關規定,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對我國藏南地區部分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 公告同時公佈了第三批藏南地區11個公開使用的地名。
對中國民政部的公告,印度外交部發言人4月4日立刻進行了譴責,稱新德里「斷然」拒絕重新命名其阿魯納恰爾邦的地方。 「虛構地名不會改變現實,阿魯納恰爾邦現在、過去和將來都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此,中國外交部在同日則反駁說,藏南地區是中國領土。中國政府主管部門對我國藏南地區的部分地名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這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之內的事情。
4月10日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Amit Shah)在視察阿魯納恰爾邦期間表示,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我們的一寸土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同日對此回應稱,藏南是中國領土,印方高官赴藏南活動侵犯了中國領土主權,不利於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中方對此堅決反對。
中方這次重新命名的地名都發生在中印邊界的東段,即「藏南」地區。這一地區印度叫做「阿魯納恰爾邦」。單從這個地方的名字來說,雙方都沒有共識,可以說是「一地各表」,各叫各的名字。
說到藏南地區的爭議,就不得不提到「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而麥克馬洪線則是「西姆拉會議」(Simla Conference)的產物。在西姆拉會議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國代表的身影。中華民國在會議上的決定在判定麥克馬洪線是否合法有效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回顧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印這段邊界爭議的來龍去脈,以及中華民國在歷史上是如何捍衛了中國的領土完整。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英國殖民者乘虛而入,於1912年出兵藏南,直接佔領了西藏的商業重鎮達旺及週邊地區。為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並鼓勵西藏獨立,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間,英國召集了由中華民國、英屬印度和西藏噶廈政府參加的三方會議。會議在印度北部城市西姆拉舉行,史稱西姆拉會議。與會者包括中國民國政府的代表陳貽範(Ivan Chen),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夏扎•班覺多吉,英屬印度的代表亨利•麥克馬洪(Henry McMahon)。會議產生了一系列文件和協議,其中包括西藏與中國的關係,以及西藏與英屬印度的領土分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