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容許簡短說明一下我的個人學術背景和經歷,希望讀者能認同這些經歷應有足夠資格談論「學位論文是否應立即公開?」這個議題。大學畢業和服役後,我到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及擔任過兩任博士後研究員,於一九八八年回國,先在台大物理系任教九年,之後到新竹交通大學任教至今年二月退休,專長是實驗低溫物理學。
任教三十多年間,我們實驗室總計畢業了八十餘位碩士生、十餘位博士生,及將近二十位大學部專題生。其中大半以上畢業生在半導體及資訊產業工作,少數創業或繼承家業,幾位在國內外大學任教,另有幾位擔任中學(國中、高中)科學教師。大學部專題生來實驗室有蜻蜓點水的,也有(少數)長期蹲馬步的,其中兩位獲得了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創作獎——物理學門全台每年有三位得獎名額。新冠肺炎疫情創造了「護國神山」之說後,有在那裡任職的我們實驗室碩士畢業生負責指導前來受訓的美國工程師,並即將出發前往亞利桑那州開邊闢地。
很高興以上百餘位台大及交大學生,在我們實驗室學習之後,展翅向外翱翔,既經營個人人生,又造福社會。(套句胡適的話)「我的好朋友」台大前代理校長張慶瑞教授曾既驕傲又興奮地舉例說,一隻手有五根指頭,如教育主事者因眼前短利刻意把某根指頭加長一倍時,這隻手還能用嗎?張教授用這個簡明例子說明讓多元社會正常和順利運轉的重要道理。我們實驗室畢業生的出路,應還算多元,不能再苛求。
回到論文發表問題。大致而言,論文分為學位論文和期刊論文兩大類。當前國內高教的學位論文以碩士論文為主,博士論文為輔。就理、工、生、醫領域來說,期刊論文應是以能夠發表在知名國際(英文)期刊為主要努力目標和榮譽。
再以我們剛剛發表的一篇國際期刊論文為例,具體說明如下。日前,我們實驗室有一篇論文刊登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出版的《Nanoscale》期刊,該篇論文從投稿起經四個多月才終於拿到第一輪審查報告,在十天內答覆審查意見後,又經過一個半月才收到第二輪審查報告和論文被接受的通知。這篇論文是我們前年發表的第一階段成果(請參考「利於量子元件開發 陽明交大在矽基材料發現拓樸超導體」)的延續和拓展與深化。這一項矽基超導體及量子(電腦)科技計畫研究課題,持續了六年以上的時間,投注了菁英研究員和研究生的無數心力。
對基礎科學學門的一些領域和課題來說,研究生繳完(碩士或博士)學位論文之後,把數據進一步定量分析、進行完善理論解釋和撰寫成為期刊論文,到被接受發表,常需要再一二年甚至二三年(以上)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