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兩巨頭不同調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月初訪中時向媒體表示,歐洲應建立「戰略自主」,拒絕成為美國的「附庸」,且必須避免被捲入中美兩強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是最先跳出來支持此論點的人之一。他表示,現在越來越多歐洲領導人都傾向奉行戰略自主,尋求爭取獨立於華府的戰略路線。馬克宏和米歇爾的觀點,明顯與馮德萊恩不同。
2名歐盟內部人士告訴《外交政策》,米歇爾和馮德萊恩之間的對立關係,早就是公開的秘密。根據最近的一份民調報告指出,馮德萊恩正在執行脫節的外交政策。另一份由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1年針對12個成員國進行的民調則顯示,多名受訪者認為,現在是「歐盟在跟中國打冷戰」,而非他們各自的母國。
馮德萊恩親美
沃荷拉指出,馮德萊恩是極度親美的人,但拜登(Joe Biden)政府去年推動價值逾4000億美元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卻讓她陷入兩難。該法旨在鼓勵美國國內產業發展綠色技術,但卻被歐洲人視為保護主義,擔憂會為他們帶來利益損失。儘管馮德萊恩嘗試減輕傷害,但當她試圖為向美國出口關鍵材料的歐洲公司爭取豁免權,以便他們利用美國補貼來保持競爭力時,卻被指責草率行事。
法國籍歐洲議員韋德蘭(Marie-Pierre Vedrenne)也表示,馮德萊恩日前訪問華盛頓期間,在沒有得到授權及通知成員國的情況下,就與美國展開談判,包括承諾與美國就關鍵原物料達成有關協議,這讓其他歐洲人士深感驚訝。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副主席雷瑟(Ian Lesser)表示,歐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現多轉強硬,原則上還是會同意馮德萊恩制定的歐洲政策,不過各國在政策語彙使用上仍略有不同。雷瑟說,馮德萊恩認為「歐盟和美國的利益不可分割,雙方的路線應該趨同」,如果撇開歐盟執委會和部分成員國的立場,歐盟各國對中國的態度差異並不大。
然而有些人則認為,馮德萊恩積極追求美國利益,但在至關重要的歐盟議題上卻興趣缺缺,例如:歐盟改革。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弗洛伊德(Daniel Freund)說, 歐盟長年以來都在討論廢除「一致決議」的規定,因為匈牙利經常藉此要脅其他成員國。弗洛依德說,雖然馮德萊恩對改革想法表示歡迎,但她從未將其視為優先事項。
另外,馮德萊恩的集中決策權也讓歐盟高層感到惱火。不少人指控她,把超過20多位的歐盟委員晾在一旁,只跟一小群顧問工作,行事風格簡直就像美國總統。歐洲智庫「卡內基歐洲」(Carnegie Europe)資深研究員萊恩(Stefan Lehne)說,馮德萊恩正在決定整個執委會的政策,她也確實於其中確立了自己的強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