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淳觀點:不許人間見白頭─從「芯費大戰」看「世代之爭」

2023-05-04 06:50

? 人氣

由於醫藥學的發達、養生手段的躍進,推遲了生理衰退的年齡,對「老」的界定,也逐漸起了變化,網上流傳著一個據說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年齡界定標準,將「老年人」定位在80〜99歲,雖屬不經之論,但許多年過60、70的老翁、老嫗,依然精神矍鑠、身強體壯的,還是隨處可見,恐怕硬要他們「認老」、「服老」,也是不太容易的。但是,社會中各崗位的職缺是有限的,不認老、不服老的人長年佔有這個職位,當然就難免形成阻礙,對後進青年的升遷,造成莫大的影響,「老人」不免就會被目為「老賊」,成為妨害社會進步向前的的公敵了。年輕人巴望著老年人迅速退讓,好騰挪出位置,讓年輕人接手;老年人戀戀不肯自去,緊守崗位,不肯放手,世代之爭,於焉形成,其實這也是社會發展無法豁免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年金改革」與台灣老人的處境

只是,台灣的世代之爭,卻顯得過於迅速、奇突了些,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盡皆放在年輕世代身上,贊美他們的活力、驚喜他們的創意、肯定他們積極向外發展的衝勁,更關心他們所應擁有的權益,可以說,整個政經制度的設計,全都偏向了年輕的世代,但對於老年世代,尤其是引退之後的養生、送死之事,卻是著墨過少,甚至是帶有歧視、貶抑味道的。

20230426-台北市議員徐巧芯26日出席黃暐瀚「下班瀚你聊」政論節目。(顏麟宇攝)
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資料照,顏麟宇攝)

在網路上,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有人廣傳一些奉勸老年人應該如何調適身心靈狀態的「雞湯」文章,特別著重在老年人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這個社會已經不是你可以叱吒風雲的場域了,最好是做一個疏離於社會的閒人,冷眼旁觀年輕人縱橫馳騁、呼風喚雨。老年人既然「退休」了,就安份守己「退」出這個曾經貢獻過無數心力的社會,以尋求一己的「休」。「休」既是「休息」,也是「美好舒適」的意思,品茗下棋、讀書作畫、養花蒔草、遊山玩水、運動養生,既可遠離繁冗複雜的社會競爭,悠閒度日,又可以依自己志趣之所在,陶冶身心,誰曰不宜?

的確,這種子是既愜心而又快意的,尤其是對一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說不定也才真是在他們苦心奮鬥了一段時日後,最嚮往的生活了。但是,問題卻沒有這麼簡單。眾所周知,這樣愜心快意的生活,是必須建構在寬裕的經濟條件基礎上,才能獲致的,而世間究竟有多少人會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臨老的時候,可以衣食無憂地過上幾天這樣的日子?

在這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陶淵明一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瀟瀟灑灑地賦唱「歸去來兮」的,多數人比較像杜甫,一生汲汲營營,到老連茅屋為秋風所破,都要懊惱頓足。原因很簡單,陶淵明40歲辭官,家裡還有數處田園產業、數位僮僕家奴,自然可以流連風光、盡情詩酒;可杜甫從40多歲開始,就顛沛流離、屢遭困頓,連兒子都活活餓死了,又哪還能夠悠哉遊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