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直言,這是因為台灣持有空屋的成本太低,許多人寧願讓房子空著,也不想承擔把房子租給別人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所以稅制要改變,制定多屋稅、空屋稅、屯屋稅等多樣稅制,提高持有多間房子的成本,大家才不會熱衷於將資金投入房地產炒房。房屋稅的制定不應該追求齊頭式的平等,而是要依照沒有房子、有一間自住的房子、有很多間空著的房子制定不同的稅率,分為0.6%-3.6%,再另外增加多屋稅、屯房稅,長期下來一定會有效果。
然而,柯文哲坦言,政策的制定會有任期的限制,且居住正義是長期計畫,無法確保下一任的市長會接續工作,這也是為甚麼很多政治人物都只注重短期的成果,但真正能帶來改變的通常都是長期計畫。他表示,政治的核心是執行力,不應該拘泥於政黨與意識形態,只要是對民眾好的就堅持去做。
而面對台北市社會住宅的成功案例,是否能類推至台灣其他縣市?柯文哲表示,大原則都是不變的,但還是要因地制宜,相對不用像台北市蓋這麼多。像他就反對將社會住宅蓋在台北市仁愛路,「怎麼會拿西裝布去做內褲?」社會住宅應該要蓋在比較邊陲的地帶,除了價格會比較便宜之外,也不會大材小用。他指出,在蓋社會住宅的同時,現在最重要的建設是環狀線。台北市的捷運是放射線狀的,在轉線上會耗費很多時間,應該要效仿東京,將路線能圍成一個圓,社會住宅再蓋在這些站點附近,達到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計畫,「堅持理想,做最小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