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錫生專文:軍事全面潰散下,愈趨窘迫的財政

2023-05-14 07:10

? 人氣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曾在南京辦公。(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曾在南京辦公。(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造成財政困難最直接的原因無疑軍事潰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38年秋天廣州和武漢相繼淪陷,標誌著華東華南地區主要城市全部落入敵手。國民政府歷來高度依靠的鹽稅、關稅和統一貨物稅收入降至最低點,田賦、營業稅和契稅這三類傳統稅目又是各省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此時重慶國民政府在名義上仍然掌握的省份,又大多是財政收入最少的省份(例如山西省、貴州省、廣西省和回族省份)。因此,雖然國民政府將這些稅由省府收歸中央,但淨收入並不多。更何況各省的地方實力派還想盡各種辦法(包括匿藏稅款、逃避交稅、轉移資產等等)把稅金截留在本省。

財源枯竭

與此同時,工業基地的縮小也加劇了財政困難程度。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主要地區持續集中在平津地區、淞滬寧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而內地省份的經濟發展則嚴重落後。在抗戰爆發後的最初幾個星期中,華北平津地區相繼失守,該地區以幾代精英辛勤經營所累積的工商企業資產,全部毀於炮火或是遭日本人霸據。在華東淞滬戰役期間,國民政府在敵人猛烈地面炮火和空中輪番炸射之下,奮力進行工業遷移,成功地轉移了約600家工廠,120,000萬噸工業設備以及10,000名技術工人。至於珠江三角洲,則由於廣州淪陷而在一夕之間失去全部產業。1937年至1945年間,中央政府竭盡全力擴大大後方工業生產。儘管工廠數量在1945年已經增加到4,400家,但絕大多數規模微小、資金不足、機器陳舊、產品產量較小而且品質粗糙。但是面對世界工業大國的日本,它們卻是維持中國抗戰的全部工業生產的基礎。

到1942年春天以前,西方國家經由滇緬通道每個月運至昆明的物資大約有15,000噸。但是緬甸戰爭失敗(1942年5月),滇緬和越南通道全面關閉,機器設備與工業原料的進口戛然而止。儘管國內在沒有外援情況下仍然試圖增加產量,但成果遠遠無法滿足抗戰需求。到1944年,重慶政府統治區一年僅能出產鐵40,134噸(公制)、鋼13,361噸、水泥40,655桶、車床4,677台、發動機總功率14,487匹馬力。鎢和錫等礦產急劇下降。與此同時,中國兵工廠的軍火生產力尚不及戰前的50%。在戰爭物資與民生用品的生產比例,各類產品的輕重緩急,以及物資和設備的運輸、分配、徵用、儲存等問題上,政府各部會間和政府與民營企業間,基本上各自為政,行政院沒有執行整體規劃與調控。實際上直到1944年底,美國戰時生產委員會的納爾遜(Donald Nelson)才建議中國政府設立中國的戰時生產委員會,以實現對生產進行有系統控制。但是日軍發動的「一號作戰」卻對中國工業生產在1944年造成了自開戰以來最嚴重的摧毀。其中以河南、湖南、和廣西的工廠損失最為慘重,部分產業90%以上的生產力遭毀。在如此不利環境下,重慶政府不但難以從工業生產中汲取財政收入,而且根本無法依靠孱弱的工業去滿足最低限度的軍用與民生需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