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觀點投書:台灣文資保存的窘境和展望

2023-05-07 05:30

? 人氣

位於台北101 大樓旁的「光源舞台」,將帶來舞蹈、馬戲特技、民俗藝陣、合唱、爵士樂等豐富多元的節目。(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位於台北101 大樓旁的「光源舞台」,將帶來舞蹈、馬戲特技、民俗藝陣、合唱、爵士樂等豐富多元的節目。(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一、為何台灣文化資產(以下簡稱文資),往往一味地外包簡餐廳、咖啡廳、文創商店等窘境?

(一) 文化(價值)論述不足
台灣史4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縮影。台灣因位於東亞中心點,不但產生漢人移民文化,也於1624年至1662年間的歐洲強權侵入,接收了以荷蘭為主的歐洲文化。1662年起,連同鄭成功政權與大清帝國政權,台灣接收了230年之久的河洛人及客畬、滿韃等東亞移民文化,扮演了開墾台灣角色,並引進以河洛文化為主的移民文化。使原本居住於台灣各地平原區的平埔族逐漸被同化,最終於20世紀初幾近消失。而河洛文化,也涵蓋台灣所有食衣住行生活習慣及宗教文學等。如台灣的節慶禮俗文化也在此階段深深受來自河洛文化影響。新正、端午節、中秋節於此階段變成台灣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等河洛人傳統節日,在台灣民間也有漸趨發展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演進形成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迎王、頭城搶孤等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895年起,日本因為馬關條約因素,在短暫乙未戰爭後,終自中國手中接收台灣,並展開為期50年的日本統治,經過理蕃政策的執行,原住民各政權亦紛紛納入日本殖民地,在大環境的變遷下,台灣文化注入大量來自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於台灣實行現代化,過程中確立了依法統治的規範,建構現代社會衛生、教育、交通等內部結構的改造,並讓台灣文化混雜了歐美文化及東方的亞洲文化。不但如此,更經由一些西洋器物制度引進,讓洋化風俗導入台灣,並讓台灣進入近代的開始。1936年,日本所轄台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發展產生變化的重要因素,讓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間的差異持續擴大,部分人士則認為此等運動造成的二戰期間的台灣文化發展停滯不前。

1945年台灣光復,但由於文化的差異,以及要把台灣人從自己是日本人轉變「我是中國人」的艱難,使台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經歷一大段摩擦之路。如228事件、白色恐怖等使台灣在70年代國際外交受到危機時迸出「黨外勢力」的聲音。雖然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關係經歷一大撕裂的傷痕,並在國民黨高壓威權統治下兩邊人們飽受壓抑和恐懼。然而中國來的外省人也帶來豐碩的文化元素,如華夏文化、漢、滿、蒙、回、藏等族群之文化。

1971年,周書楷黯然帶領中華民國代表們,退出聯合國。
1971年,周書楷黯然帶領中華民國代表們,退出聯合國。

直到1970年代新帝國主義(同時是石油危機、中美建交、退出聯合國時期),台灣也被納入外商國際企業的版圖,走向資本主義的物質消費時代。因此,文化藝術界人士拋磚引玉提出鄉土主義,建立台灣主體性,並成為1980年代民主化和解嚴的社會運動鋪路,孕育衝撞和狂奔的年代思想的溫床。1990年代民主轉型,這時台灣威權解體,由中央集權解放中心式的勢力到地方社區。如1994年社區營造正是一種由單一神祉的信仰,轉換到地方多眾神祉的年代,而地方草根力量之勢力參差不齊,不免有黑金勢力直至今日雖稍有改善,但仍為嚴重,成為社會隱憂。2000年全球化時代以及教改進入十年(進入台灣主體性課綱時期),而台灣經濟進入泡沫化,雖主體性日漸成熟。台灣經濟和社會盛況達到高峰,而也在此經濟進入轉折、產業西進,政治空轉的時代。到了2010年代台灣世博後台灣從此殞落(沒追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互聯網時代,而大陸銜接上了)。2014年太陽花使年輕學子重拾政治熱情,亦推蔡英文總統上台,但2年的執政大失民心,2018年九合一大選中大敗。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的雨傘運動,才保住2020的總統大選,民進黨以「抗中保台」重新拾得民眾支持,並成立數位發展部,藉由數位網軍(社群粉轉)大量洗腦民眾、迷因梗圖向內宣傳年輕人,而夢終究是夢,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終究醒悟,不在信仰其政治操作,2022大選遭大敗!如今,台灣人的信仰面臨消逝,核心價值觀面臨解崩!社會在做最後掙扎。然而無良(紅)媒體和有心政治人物不斷洗版,極力打擊台灣價值體系的最後一塊土地,台灣何時面臨著「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時間在倒數,實在岌岌可危。而側翼網軍亦非真愛台灣,對此冷眼已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