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影響深遠,並完全打到痛處,工具箱裡的這把工具,名為「收回好處」,若真的辦下去,必然讓台灣全民有感。
綠營的諸多白痴反應不值一提,惟鄭文燦說「在WTO架構下協商是最好的方式」,此言有點意思,白話翻譯:在WTO架構下協商,在國際上會引起「國對國」的想像。
有意思之處在於,民進黨若繼續執政,巴望得到北京與你協商?此其一;若換國民黨執政,還需要到WTO公堂協商嗎?此其二。簡言之,台灣是盼不到「國對國」的,哪怕僅止於想像。鄭文燦雖不算草包,但論兩岸與國際事務,也屬綠營膿包之列。
那麼,侯友宜是草包嗎?讓我們檢驗一下。
近日,新北市議員質詢關於貿易壁壘一事,侯友宜指出 —— 市府評估約占新北產值11.32%,呼籲中央盡速因應,提供地方政府共同性協助原則,以利即早輔導國內廠商轉型,預為調整中國大陸市場貿易佔比。
果然,「侯侯作歹誌」是不能說話的,一張嘴就是廢話,而且還露餡。議會上的一問一答,可能是預先套好招,侯想藉此凸顯自己實事求是的風格,並「溫柔敦厚」地轉過頭來質疑中央,表現一點似有若無的戰力。
無奈套招套歪了,因為答錯了。
露什麼餡?簡單說,侯友宜等於自承認其任內未輔導廠商轉型,也未求助中央在此方面幫忙市府。如果市府曾經求助中央而被打回票,大可趁此時機批鬥中央不作為,但侯並沒這麼做。因此可說,侯友宜要不就是沒求助過中央,要不就是仍不敢求戰於民進黨。要選總統的人,一「求」都沒投出去過。
哪裡廢話?說到「調整大陸市場貿易佔比」,難道民進黨不想做?沒做過?「新南向」沒聽過?「新南向失敗」你也不知道?
問題的癥結在於,台灣對大陸實行大規模貿易禁令,恰恰有礙於本土廠商轉型,因為缺乏外來競爭對手的激勵。
無論是農業或傳統製造業,台灣的困境就是走不出去,走不出去的主因就是沒有轉型,沒有轉型的原因就是缺乏外來競爭,缺乏外來競爭就是因為在需要轉型的領域對大陸農工產品實施禁令。
在WTO架構下,台灣此舉根本就是反自由貿易的負面教材,未促進產業升級,未提升出口競爭力,既如此,談何「調整中國大陸市場貿易佔比」?
保護特定本土產業,各經濟體都會這麼做,但主要方法是課徵關稅,而不是禁令,是按照「互補原則」與其他經濟體交換條件,而不是禁令。禁令意味著被保護的產業缺乏動力自我提升競爭力。
最明顯的反例,就是大陸的電動車工業,其之所以突飛猛進,除了政府有意扶植,打通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外,並開放市場准入,降低進口車關稅,歡迎外資公平競爭,因此激勵了本土廠商的快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