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南韓央行公布2022年人均GDP為3萬2237美元(約新台幣98.71萬元),略低於台灣,這也是2003年來,台灣首度超車。前立委郭正亮分析,台灣連續3年在中國的市占率超越韓國,但若中國和香港的出口的順差被扣除,將7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因此兩岸關係非常關鍵。
前立委郭正亮在《亮劍台灣》節目中表示,近10年,台灣每年的經濟成長是3.2%、韓國是2.6%;台灣製造業占GDP的比重10年增加了5.1%,來到32.4%,韓國則跌到了25.6%。而台灣的製造業能往上走,主要是因為出口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資訊資通的電子零組件,這些產品是出口到中國等市場的。
郭正亮進一步說,從2013年到2022年,韓國出口是台灣的1.8倍,但到2022年只剩下1.4倍,這顯示出台灣的出口正處於上升趨勢。另外,台灣的出口市場中,中美2個市場的占比達到了54.5%;而韓國則只有42.9%。從2020年開始,中國對台灣的進口額已經超過韓國,占比達到了9.3%,連續3年保持首位。
郭正亮指出,兩岸保持合作狀態,因此台灣的產品仍然可以出口到中國市場。而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已打敗了韓國,尤其是在手機、家電、汽車、半導體和面板等領域的成熟製程方面,中國給了韓國重大打擊,尤其是在OLED等領域。
郭正亮表示,台灣經濟活動逾42%出口到中國和香港,在2021年台海局勢緊張時,台灣對中國的出口產生的順差超過了1567億美元,若非有這麼大的貿易額,且是大規模順差,台灣早就已經成為逆差國家了。因此貿易壁壘對台灣的影響非常大,因為台灣是長期依靠對中國的順差來維持財政狀況。
郭正亮示警,若扣除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額,台灣實際上會有接近700億美元的逆差,這個數字顯示出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對其財政維持的影響非常重要。因此,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經濟的發展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