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於1995年便訂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讀書與版權日,我國議訂定該日為世界閱讀日;而閱讀的重要性亦無庸置疑,自九年一貫至108課綱,無不重視閱讀的推動,但直至今天,在世界閱讀日這天,除了政治人物人手一書行禮如儀以外,具體對於閱讀教育的推動仍停留在閱讀量的提升,企圖以積點或禮物提升中小學生的閱讀量,而忽略了對於閱讀品質及方法的重視、經典閱讀的長期推動、以及現行出版業面臨的困境均未能持續的追蹤及探討,在世界閱讀日的今天,實有必續繼續探討。
首先是在中小學階段,雖然各種繪本、橋梁書、兒童小說種類繁多,但由於各校常搭配閱讀量或閱讀心得寫作來鼓勵學生閱讀,長此以往卻養成學生未能細讀書籍的習慣,僅為了獎勵而閱讀,如此閱讀成為一種對於外在酬賞的追求,而非讓閱讀能與自身心靈產生共鳴。
其次是老師在閱讀策略的指導上未能普及,雖有個別或小眾老師自發組成社團,企圖讓學生能夠更深入領略書本的內容,但由於日常上課時有進度的壓力,目前各閱讀策略仍未能普及,而教科書常以節錄或刪改的方式使得原文失去了趣味性或批判性,例如長期以來在教科書中提到紅樓夢均以劉姥姥逛大觀園為內容,學生無法透過課文理解紅樓夢中中細膩的情感描寫;而沈復的浮生六記則以兒時記趣一文為主,卻刪除了後面極具趣味性的文本內容,該文主要內容為: 貪此生涯,卵為蚯蚓所哈,腫不能便,捉鴨開口哈之。這其實是很好的自然文本,但卻長期被刪除。
最後是閱讀媒材與閱讀方式的改變,由早期的紙本書到電子書,在到現今的多文本閱讀,誠然對於傳統出版業可謂是寒冬,而也有許多民眾其實不熟悉電子書借閱與閱讀方式,這些都不只是學校端應該獨自負擔的責任,而是應該跨部會以多種策略鼓勵國人閱讀,如優惠或延長借閱期限,兒童的閱讀獎勵方式也可以加以調整,讓學生能夠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文本內容,也多鼓勵學生可以閱讀經典取代繪本。甚至我國主要的政治人物可以定期與國人分享最近所閱讀的文本內容,這些都會比在閱讀日當天說個故事或是拿本書拍照要更有意義。
*作者為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