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出席來賓來包含美國在台協會(AIT)政治組組長饒昌明、台南市長黃偉哲市長,以及近來Netflix熱播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演員賴佩霞。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前監察院院長錢復則特別錄製影片致詞。
來賓在致詞當中多次引述甘迺迪就職演講名言──「我的美國同胞們,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我的世界同胞們,不要問美國能為你做什麼,而要問我們一起攜手能夠為人類自由做什麼!」饒昌明指出,這番話至今仍激勵一代美國人的公共服務精神,也是促使他加入國務院從事現職工作的原因。
賴佩霞指出,甘迺迪就職演講的名言讓她感動,「不管在土地上的哪一個地方,無論你是什麼種族,當你聽到這句話,你都會相當振奮。這句話不只是對他的國人說,我覺得更是對全球人民說。」這幾年在陽明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院開設「科技人的領導力與培養」課程,她有感而發地說,「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懂得,領導力的珍貴不只是傾聽、溝通,而且要理性、要有愛心,而且還要有一個可以共同達到目標的行動力。」
甘迺迪如何看戰爭與和平?
郝明義認為,甘迺迪過去演講裡談到有關戰爭與和平的觀點,尤其值得今天的台灣讀者參考。他現場念及摘自《談判的作用》演講中的幾段話:「一類人,在我看來,他們竭力主張投降路線──安撫我們的敵人,犧牲我們的承諾,不惜任何代價購買和平,拒絕為我們的武器、朋友和責任有所擔當。」
「另一類人,在我看來,是那些竭力主張戰爭路線的人:將談判等同於綏靖,以強硬取代堅毅。」他繼續唸道:「一個奇怪的事實是,這極端對立的雙方彼此相似。每一方都相信我們只有兩個選項:綏靖或戰爭,自殺或投降,屈辱或浩劫,變『紅』或死亡。」
「雙方都不承認自己的路徑會導致災難,但雙方都不能告訴我們,一旦我們登上綏靖或持續干涉的災難性斜坡,我們該如何劃定界線,應該在哪裡劃定界限。」
他引述《和平的戰略》演講,指出甘迺迪對和平的定義相當務實:「真正的和平一定是很多國家的產物、很多行動的總和。它一定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隨著每一代人所面臨的挑戰而不斷變化。因為和平是一個過程,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世界和平就像社區的和平一樣,並不需要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鄰居,只需要他們在共處中相互容忍,有爭議時能夠訴諸公正、平和的解決途徑。而歷史教會了我們,國家之間的敵意就像個人之間的敵意一樣,不是永遠不變的。無論我們的好惡看似如何,時間的潮流和接連的事件會使國家之間、鄰里之間的關係產生驚人的變化。」
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指出,如果甘迺迪總統今天在這裡,可能會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世界歷史中,只有幾代人有這樣的機會,在最危險時刻挺身捍衛自由。」
史蒂芬表示,正如甘迺迪在就職演說中所言:「現在,號角再次響起,在召喚我們──不是要我們拿起武器,儘管我們需要武器;不是要我們戰鬥。儘管我們嚴陣以待──而是召喚我們承擔重任,在漫漫長夜中繼續奮鬥,年復一年,『在希望中歡欣鼓舞,在磨難中保持耐心』──對抗人類共同的敵人:暴政、貧困、疾病和戰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