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美國願景》:走過古巴核戰邊緣的關鍵人物,和平思想值得台灣參照

2023-05-11 17:10

? 人氣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提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提供)

美國第35位總統甘迺迪1961年入主白宮時只有43歲。儘管從政經驗不比當時的對手尼克森、又是少見的天主教政治人物,且因病痛而長期依賴藥物,但他在種種劣勢下,憑藉個人魅力與溝通領導能力,凝聚了美國的民意,帶領美國度過民權萌芽、冷戰最接近核戰的時刻。直到1963年遇刺身亡,他在不到3年的任職內,為美國文化和乃至全球歷史與和平,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甘迺迪(John F. Kennedy)逝世60年之際,大塊文化獲得甘迺迪家族授權,將家族親自彙編的甘迺迪演講與思想,還有邀請以卡特(Jimmy Carter)前總統、華倫(Elizabeth Warren)參議員為代表的美國及世界各國重要人士,撰文評述甘迺迪在各個領域的事蹟,集結成傳記,以繁體中文出版。

美國總統甘迺迪於1963年11月22日於德州遭暗殺身亡。(美聯社)
美國總統甘迺迪於1963年11月22日於德州遭暗殺身亡。(美聯社)

大塊文化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甘迺迪總統的政治遠見,在現今全球動盪的年代有深刻啟示,對台灣的讀者來講尤其重要的是,他如何看待戰爭與和平。

郝明義提到,1960年代,國際社會與美國都處於關鍵世代交替,黑人民權、女性平權運動高漲,戰後經濟榮景進入衰退;保守與前進的政治人物相互較量,也就在這時間點,甘迺迪閃亮登場,他自稱是「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者」,他善於啟迪人心、激發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也對維持和平有獨到的遠見,不只為美國形成新的國家氛圍,也為世界提供新的思維框架,蔚為傳奇。

郝明義說,今日在同樣動盪的世局中,我們面對諸多挑戰,不論是如何捍衛民主、如何面對政黨之爭、如何在戰爭邊緣維護和平、如何保護人權和環境、如何務實地邁向美好的未來,都可以參考甘迺迪當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候所堅持並實踐的信念,「這正是在甘迺迪逝世60周年之際在台灣出版此書,最重要的意義。」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該書共同主編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跨國連線致詞。(大塊文化提供)
大塊文化5月11日舉辦《甘迺迪:美國願景》新書發表會,該書共同主編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跨國連線致詞。(大塊文化提供)

該書的共同主編、甘迺迪的外甥史蒂芬.甘迺迪.史密斯(Stephen Kennedy Smith)以跨國連線出席,他在致詞中表示,《甘迺迪:美國願景》能以繁體中文出版別具意義,「希望甘迺迪總統的話語,能對各位具有實用性和啟發,協助台灣面臨現今的困難。」

「甘迺迪總統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相信和平,為和平奮鬥,但他也是一為現實主義者,認為沒有堅強的軍事防禦就沒有和平。」史蒂芬在中文版書序以及現場致詞內容重申,我們正處於韓戰以來美國、中國最緊張的時刻,台灣不無可能成為下一個戰場,希望這本書能激勵中文世界的讀者,與美國與世界各地熱愛和平的人們一起,站在人類新文明的最前線,重新思考並找到東方與西方和平共處的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