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你和「帝國被殖民者」誰更自由?

2023-05-14 06:20

? 人氣

賴清德的「抵抗極權主義說」引發總統擬參選人間的口水戰。(資料照,蔡宜彣攝)

賴清德的「抵抗極權主義說」引發總統擬參選人間的口水戰。(資料照,蔡宜彣攝)

在(宋王朝時代)的中國,家族、村莊、公會等社會集團(中間團體)並不具有如日本或西歐般堅固(或曰穩定)的約束力。不只「升官發財」的管道極多,由於家產均分慣習、身分制度無法世襲等現象所帶來的階層下降壓力也極高,加上居住地與產業的選擇很多,使得各種中間團體與居於其中的人們,在垂直與水平的雙向流動上都十分劇烈,這也是中國高度的「社會流動性」形成的因素。

這是聯經出版的《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2:江南的發展》其中一段摘文。有很多文藝青年老愛講一些「人類的品格沒有跟隨歷史進步」之類的文藝腔,但仔細思考就會發現他們講的好像也沒什麼錯,因為人類政治新制度大多數都因生活技術改變而產生。例如人類開始農耕後,過去因遊牧、漁獵、採集發展出來的制度很明顯就必須隨之改變;而我們現在的法律制度,也必須隨著電腦、網路被普遍使用而做出調整。也就是說,人類社會制度的改變調整,還真的跟什麼「品格」、「道德」沒什麼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極權」需要有足夠的科技力才能做到

不過「革命分子」為了煽動群眾一起「不斷革命」的熱情,把因應不同生活方式而「產生」的政治制度,和「善惡」連結起來──當然「革命志士」要革除的隊像一定是惡的、而他們提倡的新制度則是善的。也因為「革命」的這種需求,專制和封建這兩種完全不搭嘎的政制,往往被綑綁再一起成為革命分子「革命」的對象。在革命狂熱的一百多年後,我們總算可以用比較中性的角度,去重新檢視人類社會過去的政治制度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名著《極權政治的起源》(Elemente und Ursprünge totaler Herrschaft)中,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展的極權政治,在科技的進步下,對於民眾的控制幅度是過去的統治者難以匹敵的。換句話說,19世紀之前別說大部分的區域都沒有專制的技術,大部分都使用封建制度,就算在東亞大陸等少數發展出專制技術的區域,控制的幅度遠不及大家後來看到的各個專制政權──不是以前的人心腸比較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科技支撐不起他們這樣亂搞。

漢娜鄂蘭(取自佳映娛樂)
漢娜鄂蘭注意到科技力的進步和極權統治發生的關係。(取自佳映娛樂)

了解「專制的程度取決於科技發展」之後,我們再回顧過去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以前惡名昭彰相對於封建制度的「帝制」、或是跨區域統治的「帝國」,其統治下人民自由度和社會流動性,恐怕都遠超過「封建主」統治這種形態──再度強調,因為當時科技發展讓「專制」只能到那種程度,不代表以現在的科技執行「專制」還能有那樣的社會自由度,所以不用幻想習近平和中國共產黨統治台灣,大家還能維持一開心或不開心都可以毫無負擔地罵政府這種日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