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和美國的對抗中不處下風,除了拉攏發展中國家「抱團」之外,還需要盡量讓歐洲保持與美國的距離,不完全倒向華盛頓一邊。最近以來,北京政府頻頻與歐洲互動,但效果如何,值得分析。
中國近期的外交著力點在歐洲。外交當局的三位主管——部長秦剛、外辦主任王毅和國家副主席韓正都現身歐洲,訪問歐洲多國,中國政府烏克蘭問題特別代表李輝也於5月15日啟程赴烏,同五國談論斡旋之事。如果把早前的法國總統、西班牙首相、歐盟執委會主席以及德國外長相繼訪華算上,還有日前訪華的匈牙利外長,4、5兩月可算是中國外交的歐洲月。
美中對抗以來,北京一直在布局如何打破華盛頓對中國的圍堵和遏制。目前來看北京將經營的重點放在兩個部分,一是全球南方國家,特別是上合組織、金磚五國(印度除外)、東盟、中東和非洲,這是中國外交的根基;二是歐洲。後者對中國抗衡美國、削弱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壓力尤其關鍵。因為大西洋聯盟是西方陣營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美國最倚重的盟友,歐洲在美國圍中戰略中發揮何種作用對華盛頓能否取勝至關重要。考慮這個因素,北京不管願意與否,都要極力去拉攏歐洲,盡量不要讓歐洲站在抗中第一線,與美國並肩作戰。
所以北京在疫情放開,國家逐漸恢復正軌,完成了兩會的人事部署後,外交集中力量在歐洲。秦剛對德、法、挪威三國的訪問,韓正出席英王加冕儀式並訪問葡萄牙和荷蘭,王毅在維也納同美國總統國安顧問沙利文會談並訪問奧地利,特使李輝對烏、俄、波蘭和法、德的訪問,充分顯示中國對歐洲的重視。這些訪問目的有三:(1)深化中國同相關國家的雙邊關係;(2)改善中國與歐盟的關係,爭取歐盟不選邊站;(3)說服歐洲支持中國調解俄烏沖突。
俄烏戰爭成「驗金石」
上述三個目的是互相影響並牽制的。由於歐盟是由國家組成的集團,所以要改善中歐關係首先要改善和加強中國同歐盟各成員國特別是其中有影響力的歐盟大國的關係,深化雙方的合作。如果中國和多數成員國關係好,自然和歐盟的關係也會好。但是,歐盟不只是成員國政府間的組織,它高度一體化,除政府外,還有議會、商業、輿論等都會影響歐盟的對華政策,因此,中國和各成員國政府搞好關係並非意味著中國和歐盟就能搞好關係。尤其是當下,中歐關係甚至中國和各成員國關係,插入了俄烏戰爭這一因素。中國因為沒有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秉持所謂「中立」,讓歐洲對中國的真實立場產生懷疑,警告北京不得軍援俄羅斯,並將此作為各成員國和歐盟加強還是削弱同中國關係的衡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