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跟台灣,哪一個對美國更重要?
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上個月舉行了一場辯論會,由該所所長瓦特斯(John P. Walters)與智庫「馬拉松倡議」(The Marathon Initiative)的創辦人柯伯吉(Elbridge Colby)捉對廝殺。為什麼要特別介紹這場辯論呢?因為瓦特斯與柯伯吉爭辯的主題,正是當前國際地緣衝突兩大熱點的彼此關聯:打贏烏克蘭戰爭,對於嚇阻台海衝突重要嗎?
這場辯論的起源其實與總統蔡英文訪美有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蔡英文3月過境紐約時,曾受邀出席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舉辦的「全球領導力獎晚會」、獲頒「全球領導力獎」(Global Leadership Award),並且發表了閉門演說。負責頒發獎項的瓦特斯心有所感,數天後在《華爾街日報》投書〈烏克蘭不會讓亞洲分心:不信你問台灣總統蔡英文〉(Ukraine Is No Distraction From Asia:If you don’t believe me, ask Tsai Ing-wen, Taiwan’s president),強調「以美國為首的聯盟每天都受到修正主義勢力的攻擊」,並且呼應蔡英文的演說「(美國必須)決心守護我們的生活方式」。
不過瓦特斯這篇文章的核心論點—如果不能贏得歐洲戰爭,美國將難以維護亞洲和平—卻引來曾任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柯伯吉反對。他不贊同瓦特斯所說的「美國從阿富汗魯莽撤軍,強化了普京入侵烏克蘭的決定」,以及「美國在烏克蘭的表現,將影響北京在南太平洋的考量」、「美方要是失去為生存而戰的勇氣,只會給台海引來更大的禍患」。兩人先是在推特上論辯交鋒,最後乾脆由哈德遜研究所於4月24日主辦公開辯論,讓兩人將烏克蘭戰爭與台海危機的關係「講清楚說明白」。
瓦特斯:打贏烏克蘭戰爭,有助凝聚「為台灣而戰」的決心
在這場辯論中,首先發言的東道主瓦特斯引述美軍印太司令艾奎利諾(John Aquilino)上將的國會證詞,認為「必須兼顧烏克蘭與印太地區才能維持和平」,因此美國在烏克蘭的勝利,對於在爭取輿論對台灣的支持至關重要—烏克蘭戰事的結果,將決定美國是否對台海危機進行干預。要是能在烏克蘭衝突中勝出,將有助於在美國國內形成「為台灣而戰」的決心;要是美國對烏克蘭撒手不管,將會助長那些「將嬰兒配方奶粉與國防開支掛鉤」的孤立主義者的氣焰。
瓦特斯:放棄烏克蘭,美國人將不會「為台灣流血」
瓦特斯認為,美軍在伊拉克與阿富汗的遭遇,確實讓國內對海外戰事缺乏信心,但烏克蘭的勝利將可有效改善這一點。當民眾被說服「放棄烏克蘭」,自然也就不會選擇站在台灣這一邊,遑論為在「一中政策」裡被視為中國一部分的台灣流血。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訪問基輔時強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破壞國際法律秩序基礎之恥;台灣總統蔡英文訪問紐約時也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
除了對國內支援台灣意願的影響,瓦特斯認為烏克蘭戰爭的勝負,更被視為美國對盟友及夥伴承諾的一次測試,因此與整個印太區域的安全關係深遠。當美國發揮領導力,便能協調大規模經濟制裁、提供數百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讓烏克蘭對抗強大的俄羅斯軍隊,也讓盟友和對手留下深刻印象;但美國若是選擇凍結對烏克蘭的支持,其他國家就不會再相信美國的安全承諾及其持久力。影響所及,包括印太及歐洲的夥伴們都會分崩離析,甚至引誘中國在世界各地取代美國的地位,最終削弱台灣的力量平衡。
瓦特斯:保衛台灣的戰爭「必須是美國的戰爭」
瓦特斯承認烏克蘭戰爭並非「美國的戰爭」、而是「美國支持烏克蘭人進行的戰爭」,美國提供飛彈、防空系統與空中戰力,就能讓烏克蘭抵擋俄羅斯的入侵。但瓦特斯強調「保衛台灣的戰爭必須是美國的戰爭」,因為台灣無法獨自保衛自己,需要美國在空中、海上、海底、太空和網路方面的最先進能力、需要美國軍隊的直接投入,台灣才能在解放軍的入侵中勝出。
瓦特斯也為美國軍援烏克蘭、導致台灣未能獲得軍售武器辯解,他說即便美國給烏克蘭送去了1800枚刺針、5800枚標槍、一個愛國者飛彈連、31輛艾布蘭戰車,但美軍仍擁有關鍵的海軍、空軍、太空和網路戰力,包括快速生產、採購軍火、基地調整、搬遷燃料庫、加強聯盟演習、以及讓北約更多的參與台海戰爭的準備,也都沒有受到烏克蘭戰事的影響。美軍也在持續針對新的作戰技術進行開發測試,這一點有助於為美方美國創造巨大的成本和效益優勢、並且維持強大的威懾力。瓦特斯強調,美國不應將眼前的挑戰災難化,而是應該清晰地考慮更宏觀的戰略形勢。
柯伯吉:阻止台海衝突的關鍵並非烏克蘭
對於瓦特斯所抱持的「放棄烏克蘭,將傷害盟友互信、鼓動侵略者野心」華府主流觀點,柯伯吉的主張則是「烏克蘭局勢與北京是否進攻台灣無關」,阻止台海衝突的關鍵當然不是烏克蘭,而是「能否在亞洲保持軍事平衡」。柯伯吉認為,美國對於烏克蘭的過度支持,確實削弱了對中國的威懾。在習近平命令解放軍在2027年完成攻台準備時,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可能就是未來幾年的事,因此「如何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對美國而言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柯伯吉坦言,台灣對美國而言當然重要,「但坦率地說,還不到國家生存的重要性」;然而對中國而言,台灣卻是他們最重視的國家議題。兩相比較之下,中國可能願意對台灣付出更多代價。柯伯吉說:「當美國比中國強大的多,這一點並不重要(中國無論多努力都贏不了美國),但如今美中都很強大,中國過去幾十年更專注於強化軍隊,使其具備佔領台灣的能力,因此在台海戰事擁有眾多優勢,不過美國最近幾年才意識到中國的挑戰。」美中實力的變化,讓柯伯吉無法預判「誰能贏得台海戰事」—美方兵推結果多半顯示,美國就算贏,也將付出慘重傷亡的代價,何況中國的軍事實力仍在繼續強化。
柯伯吉:台美都需要軍事改革,威懾關鍵就是軍事
根據以上論點,柯伯吉不認同瓦特斯一開場引用的阿奎利諾證詞,更不認為同時兼顧印太與歐洲才能維持和平。他也警告美軍的改革緩慢,美國已不再是昔日的國防工業基地,甚至需要數年、數十年的時間來重整部隊、調整彈藥庫存和基地部署,才能在美中衝突時確保勝機。柯伯吉也批評台灣的軍隊改革同樣緩慢、國防支出的GDP佔比不如美國、甚至持續購買那些明顯不適合防禦解放軍入侵的武器。反觀中國則擁有全球最大工業基地,並且積極訓練與裝備部隊,甚至將美國的協防也考慮在內。
在此種嚴峻的現實下,美國該如何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呢?柯伯吉認為經濟戰根本不切實際,因為一來不會有實際效果(像馬克宏就不會配合)、二來北京不會因此讓步、而美國可能也會遭到大規模的報復行動。對於「歐洲將回報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積極參與台海衝突」的論點,柯伯吉則坦言「這種支持不太可能實現,即使實現也無關緊要」。柯伯吉認為,阻止台海衝突所需要的不是這些無效策略,而是直接透過對中國的軍事威懾、讓美軍具有擊敗中國的能力方可實現。只要中國認為自己不能打贏,他們就不太可能冒險行事,這也是五角大廈領導人的官方立場。
柯伯吉:大力支持烏克蘭,已排擠援台能量
當柯伯吉將防止台海衝突的焦點拉回軍事層面(而非強調烏克蘭戰爭對印太安全的影響),他強調台灣本身的角色至關重要。因為台灣必須能夠摧毀(或至少削弱)中國的空襲與兩棲攻勢,台海衝突很可能包括空戰、海戰、太空戰和網路戰,但不要說台灣還沒有準備好,柯伯吉認為連美國都還沒有為這場艱苦的戰鬥做好準備,美國手裡沒有足夠的飛彈與彈藥,現有的C4ISR架構恐怕也沒辦法在戰場上生存,遑論應對這場惡戰。根據前國防部副部長諾奎斯特(Dave Norquist)的說法,美國的國防工業實際上還在繼續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