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基本概念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消費者最大,消費是最崇高的活動,也因此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地位,要看那個國家的消費者需求與生產量。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過後,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建議籠罩在悲戚氣氛中的國民「帶家人前往佛羅里達迪士尼,以我們想要的方式好好享受生活。」消費取代了戰爭與經濟不景氣時期的共體時艱,國家需要你多買一點東西。
很少有產業和零售業一樣,靠著激發我們內心的消費欲望創造出更多財富。
摧毀一切的Amazon
貝佐斯比多數執行長更能看見商業的未來。
他被問到工作消失將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時,再次建議我們應該考慮採取「無條件基本收入」或「負所得稅」(註:收入在一定程度以下者無需繳稅,還能領取補貼)制度,每一位公民都能領取得以活在貧窮線之上的現金福利。人們讚揚:「多偉大的情操,如此關心市井小民。」
等等,有沒有注意到,貝佐斯不太提Amazon倉庫內部的情形?
為什麼不提?因為Amazon倉庫的內部令人沮喪,甚至不安。難道裡頭是危險的工作環境?不是。還是說像《紐約時報》報導講的那樣虐待員工?也沒有。Amazon倉庫令人不安的地方,在於並未苛待員工,或者該說裡頭根本沒人。貝佐斯之所以提倡給美國人最低所得保障,原因是他看見未來的工作,或至少在他設想的未來中,沒有給人類的工作!就算有,數量不足以分配給目前的勞動力。機器人將逐漸能夠執行人類員工能做的許多事,而且做得幾乎一樣好(有時甚至好出許多),不像人類會提出煩人要求,還得提早下班去接上空手道課的孩子。
機器人是Amazon的核心競爭力,但Amazon不公開談論機器人,以免成為晚間娛樂主持人與砲火猛烈的政治候選人批評的對象。
Amazon在2012年悄悄以7.75億美元價格,收購高科技倉儲機器人製造商Kiva Systems。Kiva收購案完成時,每一位工會成員應該都感受到類似震動。企業家帶來工作機會,對吧?不對。多數企業家(至少科技業如此)靠著運算處理能力與頻寬的力量摧毀工作,少量人力即可完成大量工作。
2016年,零售業基本上沒有成長,Amazon的營收則成長至290億美元。Amazon的成長將導致今年7.6萬零售工作消失。各位可以想像把店員、收銀員、銷售代表、電商經理、保全人員,聚集在全美最大的NFL國家美式足球聯盟體育場牛仔球場,然後告訴他們由於Amazon的緣故,不用來上班了。
Amazon在這方面並非四騎士中的特例:四騎士全都「以少做多」,帶來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