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正確的解讀是,近來美國的銀行業危機,大幅增強了全球資本的避險意識,而美債仍是相對安全的避風港,且處於歷史低位,因此短期增持,除了避險還能獲得一定的短期收益。這便是為何十大債主都於3月買進的主因。
換言之,北京增持205億美債,是為了短期調節,而大趨勢的減持,不會改變,否則談「去美元化」就毫無意義。
「去美元化」的重中之重,是在能源,糧食,關鍵礦物等大宗商品上,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只要這方面的發展不變,就不能將短期的金融調節視為反向訊號,更不能視為開戰與否的指標。
持續順差的中國大陸,手上美元太多確實是個問題,拿來購買有限的黃金是消化不完的,就目前商品架上的項目看來,買美債仍是短期獲益的不錯選擇。對北京的挑戰是,能否增加可用美元購買的項目,例如,投資需要美元的發展中國家。
總言之,中美經貿不脫鉤,並不意味著中美就不會發生戰爭。歷史表明,戰爭,往往是非理性的,草率地用金錢觀點論事,只會引發誤判,哄得了3歲小孩,騙不了4歲以上的。
中國是不是準備與美國打一仗?名嘴見樹不見林的觀點,實在令人無言,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就是在為中美戰爭做準備,而且隨時都在為開戰做準備,否則軍演是演假的?
總的說來,中美兩國都希望避免一戰,但內部也都大有「但求一戰」的各種力量,而決定開戰的背後,絕對不會只算「經濟帳」,因此,任何經濟數據都不能作為開戰與否的指標。
毫不誇張地說,中美兩方現在其實都在為打一仗做準備,軍事威懾與反威懾,經濟圍堵與反圍堵,政治聯盟與反聯盟,都在為戰爭時佔據有利一方做好準備,否則大家都在忙什麼?
當然,也可以說一切的「準備」就是為了「不開戰」,但不能因此而下結論說「沒有為開戰做準備」,這不是「文筆問題」,而是心態問題,自欺兼欺人,只會助長台灣人心存僥倖,讓整個社會一路走到黑。
台灣是世上最危險的地方,卻只有台灣人不這麼認為,問題就出在這些騙3歲小孩的歪論太多了。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