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搭配能源交易的去美元操作,會讓中國成為美國的眼中釘,甚至對中國進行全方位壓制,對中國抽銀根。人民幣在自身條件還未具備之際,就拋出「去美元化」聲浪,引來美國警惕與反擊,未必是好事。
美中關係的緊張與對抗,並不只集中表現在地緣政治衝突而已,而是背後還有美元霸權的興衰問題。這當然是因為背後還有人民幣國際化與去美元化現象。
圍繞著這個現象的解讀,其實有很多迷思,值得進一步探討。原來我們已經不能單純談國際金融,或者單純談地緣政治,而是必須同時面對這兩者的互為表裡。
去美元化的背後,主要就是使用人民幣來做貿易的結算與支付。最近這個現象表現成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因為美國對俄羅斯與伊朗有經濟制裁,限制他們在能源貿易上使用美元結算系統,這就逼他們只好使用其他方式來替代,給人民幣提供了機會。這種情況下的去美元化,其實是不得已的。
第二個是俄羅斯與伊朗之外的其他國家,包括一家中國企業與一家法國企業的交易用人民幣結算,中國與巴西之間的一些貿易增加人民幣的使用,沙烏地阿拉伯要加入上海合作組織,以及東南亞國家要增加本國貨幣在貿易結算的使用。短期內爆發這些情況,使得去美元化有可能形成風潮,於是這個話題最近開始熱門起來。
能轉換成何種投資工具? 「資產需求」重要性超越「交易需求」
這裡出現一個迷思,原來國際貨幣有兩大面向,第一是交易需求,進行貿易的結算與支付;第二是資產需求,包括各國中央銀行的儲備資產,以及民間投資人、投資機構與銀行的安全資產,成為價值儲藏的工具。觀察一個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已經不能只是侷限在交易需求而已。事實上,在這兩大面向當中,資產需求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交易需求,成為國際貨幣最重要的特質。
在貿易的結算與支付方面,人民幣的市場份額從原本的不到1%,上升到約2.7%,顯示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有在上升。美元的市場份額則從原本的超過60%,下降到目前約40%。在儲備資產方面,人民幣的市場份額從原本的不到1%,上升到約2.8%,與此同時,美元的市場份額從原本的超過90%,下降到目前約60%。
可以看得出來,美元的份量雖然在下降,但是仍然是國際貨幣當中的老大哥,人民幣的份量雖然在上升,但是還有英鎊與日圓要追趕,之後才是挑戰歐元,目前直接說要挑戰與取代美元,確實言之過早。人民幣國際化是有取得一些進展,但是要以此來宣稱去美元化,還不成熟。這裡的重點是,在資產需求方面,美元根本沒有對手,而人民幣在國際化方面是有取得進展,不過主要是在貿易結算與支付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