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氣候變遷─不是熱度,是濕度:《世界不再是平的》選摘(4)

2023-06-17 05:10

? 人氣

2022年11月,印度新德里的鬧區人山人海。(美聯社)
2022年11月,印度新德里的鬧區人山人海。(資料照,美聯社)

我也擔心印度次大陸這個人滿為患的區域,它靠近赤道地方的風將出現不同的情況。印度洋氣溫上升意味海洋和陸地的溫差正在縮小。較少的溫度變化意味較少的強風,進而表示一百年來有記錄可循的季風減弱趨勢將持續下去。季風減弱在上個世紀已使印度次大陸的降雨量減少了一○%到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通常在這麼長的時間出現這麼有限的減弱不會讓我感到困擾。綠色革命的技術加上美國秩序提供的原材料管道,已足夠補償這種影響,但這些技術和原材料未來將不再那麼可靠。更令人擔憂的是,印度已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半乾旱地區,且印度人口在過去一個世紀擴增為四倍,使它成為世界上人均缺水最嚴重的國家。較弱的季風意味印度教帶(Hindu Belt)的降雨量減少,和喜馬拉雅山脈南部的積雪減少。最後一點對巴基斯坦來說尤其不利,該國依靠喜馬拉雅融雪來灌溉所有作物。同樣在次大陸但與巴基斯坦遙遙相對的是位於恆河三角洲的孟加拉。恆河水流減少意味人口約一億六千萬人的孟加拉,可能遭遇類似於湄公河三角洲的命運。在世界的這個部分無法容許太多錯誤⋯⋯特別是因為較少的降雪量意味較少的稻米。

地中海的面積不夠大也不夠靠近熱帶,使它不至於造成濕度效應。反而更強的赤道—極地風模式已把北歐的一些製造降雨的鋒面推向大海。從法國東部一直到烏克蘭西部的歐洲北部六十年來一直在一點一點地乾涸。在美國秩序下這不是問題,歐洲只是轉向生產特色產品,然後高價出售給富裕而彼此連結的世界。我們無法確知歐洲大陸能不能倒退回舊模式,即使它能做到,也會因為歐洲照顧當地的需求而使許多食物產品從市場上消失。

俄羅斯小麥帶東部的四分之三地區位於內陸的大陸沙漠以北。更強的赤道—極地氣流將使俄羅斯小麥帶的東半部脫水,特別是哈薩克北部。更糟的是,任何風力導致的乾燥都會加劇一場完全不同且正在進行的氣候災難:

蘇聯把阿姆河和錫爾河系統的水改道,以灌溉中亞沙漠的棉田,這種作法幾乎摧毀了鹹海,而鹹海是該地區的主要濕氣來源。即使沒有氣候變遷引起的溫度升高,該地區持續的乾燥已在幾十年內導致天山西部和帕米爾山脈西部的積雪消失。沒有積雪,沒有區域河流,整個地區轉變成硬沙漠。這宣告了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南部和阿富汗北部的農業即將終結。就像在任何農業完全依賴灌溉的沙漠地區一樣,當水消失時,食物也跟著消失。還有人民。

這些風模式變化的輕鬆贏家是美國中西部地區。正是這種赤道—極地現象部分解釋了為什麼氣候變遷為伊利諾州帶來大豐收。如果你在愛荷華州或印第安納州,那就有好日子過,如果你在墨西哥灣沿岸,那就不怎麼好了,那裡的颶風是每年少不了的真實威脅。

*彼得.澤汗(Peter Zeihan)作者為地緣政治戰略家,也是地緣政治諮詢公司Zeihan on Geopolitics創始人。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世界不再是平的:後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預測》(感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