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生平主委認為,政府在淨零排放的作為上,需要整合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如何做到異中求同,同中求異;並強調政策一致性的重要,需要確立共同的目標和信念,並制定相應的標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另外在政府規劃的4大轉型中,應再加入心靈認知的轉型,不論個人或企業,都要從改變態度、觀念,到生活、工作習慣的轉變貫徹,才能具體落實。
政府對一次性產品停用 操之過急不符現實
葉明昇總經理提到目前存在太平洋海域垃圾的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其中塑料重量超過350萬噸。塑料變成塑膠微粒,被海洋生物誤食,但不會被消化,最終通過食物鏈,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由於塑料回收再利用成本最高,回收率僅10%左右,其他80%以上是透過焚化、掩埋等方式處理,融入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他說,我們在處理環境污染和地球暖化等問題的觀念要轉變,不要陷入資源循環運用的迷失,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又製造了一個新的問題。目前台灣執政政府在許多政策的頒訂執行,過於草率,沒有配套、沒有思考相關衍生的問題與影響,更沒有給人民、企業反應的緩衝時間,例如政府的一次性產品停用,政策執行過急,不符社會實況。
葉明昇提出零產出的概念,強調減少產品對環境的負擔,就勿需再花費更多的人、財、物力,去彌補破壞環境的過失,他提出使用生質材料聚乳酸PLA(從植物中萃取的糖,可使用玉米、甜菜、小麥、甘薯、樹薯、甜薯等澱粉或醣份豐富的植物均可,經由發酵成乳酸後聚合而成。100%可被生物分解且無毒性的材料,以燃燒處理,也不會釋放有毒氣體),可取代塑膠材料,是一種低碳、低汙染的生質材料。而目前循環經濟推動成效不彰,係因垃圾回收、分類、處理成本太高,因此應該轉換作法,改以源頭回收,將製造、回收、再利用製造流程,予以整合,環環相扣,循環不息,避免資源變成垃圾、減少碳排放量。再則,他對電動車的環保性,表示懷疑,希望政府、企業在推廣過程中,多一分的思考,眼光要長遠,保護環境。
全民都應「起於行,終於住,藏電於生活」
吳志鴻執行長則提出他對發展氫能汽車的質疑,認為這是外國汽車企業的操作手段,目的是保護企業本身,讓汽車廠保持現有的架構,所推出的一個想法,其對環保的效能有待商榷。其次,他認為以台灣的地理特性,點到點的距離不遠,應鼓勵民眾多利用大眾交通工具;中長程運輸,以軌道運輸是比較好的交通運輸配置,離開軌道運輸之後,應該有1種可供銜接的運輸方式、工具,他借鏡歐洲國家人民,短程幾乎不開車,一般個人運輸,提倡使用微型電動車和腳踏車等環保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