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陰影下 歐洲光伏產業復興希望渺茫

2023-06-25 07:10

? 人氣

歐洲的太陽光電設備來自中國比率達75%,甚至超越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程度,造成另一種問題(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歐洲的太陽光電設備來自中國比率達75%,甚至超越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程度,造成另一種問題(圖片來源:德國之聲)

俄烏戰爭加劇了歐洲的能源危機。為擺脫這一困境,歐洲正通過擴大太陽能發電來加速能源轉型。然而,歐洲對中國產太陽能設備的依賴程度超過了當初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超過四分之三的太陽能發電板來自中國。

業內人士估計,歐洲若想重振太陽能產業,將面臨著幾乎無法逾越的阻礙。一方面,中國廠商有著巨大的規模效應以及隨之而來的成本優勢,另一方面,美國也以巨大的補貼吸引所剩不多的歐洲企業將產能轉移到大西洋的另一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一環境下,歐盟的綠能轉型計劃只有在「協調一致的政策與財政支持下」才能成功。德國聯邦太陽能產業協會主席科爾尼希(Carsten Körnig)認為,歐洲要想保持住競爭力,就必須在產業政策和能源政策方面採取雙重措施。

目前,歐洲太陽能產業的年總產能僅相當於8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據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太陽能系統研究所(Fraunhofer ISE)估算,歐洲的太陽能設備產能僅占全球的1%比率,中國則佔75%。

杯水車薪?

歐盟的綠能計劃(Green Deal)設定了一個目標:本土太陽能產業在2030年前將年產能再次提升到3,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然而,根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的一項調研,中國晶科能源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實現4,500萬千瓦的年產能。而根據晶科能源官網的介紹,該公司今年的產能有望達到9,000萬千瓦,相當於2030年歐盟產能總和的3倍。而且,這家中國廠商還為今後幾年市場需求大增做好了準備,其產能爬坡速度也將大大超越整個歐洲。

國際能源署(IEA)去年11月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便中國廠商面臨與歐洲相同的人力、能源、上游產品成本,也能憑藉規模效應實現比體量較小競爭對手更低廉的製造成本。「2011年以來,中國已經為太陽能設備生產投資了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於歐洲的10倍,並且在整個產業鏈創造了30萬個職位。」

根據太陽能業內人士的估算,中國生產的太陽能設備,每瓦裝機容量的製造成本大約在0.17到0.18美元之間。在本周舉行的慕尼黑太陽能發電展(Intersolar)上,法國太陽能專家馬松(Gaetan Masson)還指出,中國如今正在努力將成本進一步降低到每瓦0.15美分,「中國人一般說到做到。」

電價高昂

然而,歐洲產太陽能設備的製造成本大約是中國產品的兩倍。馬松說:「我們的成本比中國人高得多。這不僅僅是投資以及運營開支的問題,更是缺乏競爭力的問題。」

生產一塊太陽能發電板,主要有5個步驟:首先,用石英砂生產多晶矽,這是太陽能發電板的基礎原料。然後,多晶矽製成矽錠,矽錠再切割成矽錠,矽片組裝成多晶矽電池,最後再和逆變器一同組裝成太陽能發電系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