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日前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了《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此意見不只是現階段大陸對台政策中的主要方向,所釋出的也是以經濟社會文化為主之軟的一面,可以說二十大後大陸對台實際採取的措施中,中共中央對於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非常重視,顯示出兩岸軟的更軟,兩岸一家親的情懷。
王滬寧主席利用海峽論壇這個兩岸民間最大規模的場合,提出兩岸融合發展,一來是對於福建涉台工作的支持與重視,為福建進一步發揮優勢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做出了更加深入具體的部署和規劃。
另一方面,《意見》對於台灣同胞到大陸來是一項承諾與保證,大陸當局願意給台灣同胞到大陸就學、就業、創業、生活等提供更多保障和機會,讓台灣同胞在兩岸融合過程中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好處,以進一步增進台灣同胞尤其是台灣青年對於大陸的認同感,是否會如大陸所預期的效果?有賴於意見的具體落實。
融合發展無疑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一步,融合發展為台海和平繁榮的道路注入了新動力,同時也為兩岸和平避戰注入了新希望。融合發展兩岸是通往和平繁榮的道路,是一條兩岸同胞的雙贏的道路。而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確實是兩岸走上和平繁榮道路的必由之路和最佳選擇,然而,兩岸同胞要融合發展,非但需要需要深刻了解大陸各項制度外,更應當排除本位主義,做起來難度頗大。
融合發展有它現實的一面,強調利益,台灣的利益與大陸的利益和兩岸共同的利益;它不是喊口號或唱高調,強化兩岸彼此間的共同合作與交流,提升兩岸問題解決的效率,建構一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增加兩岸經貿,觀光旅遊、文化交流、緊急救護、環境生態等合作空間,創造兩岸交流合作的新局面與新契機。例如金廈共同生活圈不只提升區域合作的競爭力,累積成功合作的經驗與降低風險,更提供兩岸互信合作的先試先行示範區,彰顯兩岸和平的價值,以化解兩岸軍事衝突的危機。
其中,中華文化認同也逐漸演化為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海峽兩岸中華文化認同的差異化發展嚴重地切斷了兩岸同胞之間的歷史記憶和深厚感情,對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危害。此外,兩岸民眾認同度的高低也會影響兩岸關係融合發展,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實現兩岸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成立兩岸高校聯盟戰略研究中心,定期發佈研究重點和方向,開展兩岸經貿文化及鄉村振興協同研究,以加強兩岸文化認同。
至於如何克服那些影響兩岸融合發展的因素,是當前兩岸必須首先要面對的問題。筆者認為,兩岸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必須服從服務於兩岸民眾的根本利益,設法找尋到符合兩岸人民核心利益的交集點和融合點,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總之,大陸當局利用海峽論壇這個最能代表兩岸民間的場合宣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可以看出其用心之深,大陸當局想要傳達給台灣民眾的是發展與和平而非戰爭與武力;此意見誠然反映出大陸不但堅持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方向、意志與決心,將加大力度推進融合發展。
但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成效恐怕並不容易短期顯現,但《意見》的宣佈等於確定兩岸融合發展方向,也有進一步推動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部署。至於台灣民眾買不買單?對台灣同胞有沒有吸引力?會不會有更多的台灣同胞來大陸發展?取決於融合發展各項政策是否能具體的落實,讓台灣民眾有感。
王滬寧在提到《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時,提到兩岸關係發展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顯見大陸當局對於台灣當局已經不抱希望。王滬寧提到兩岸交流合作順應歷史大勢,交流、開放、融合終將戰勝隔閡、封閉、撕裂,這是一種態度的宣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機遇。取決於台灣民眾程度不一的理解,但總體來說融合發展是大陸對台政策的主要方向,也是和平發展的積極訊號,值得台灣方面注意。
*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