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全球暖化危機—熱帶風暴威力增強,且改變路徑向北拓展

2023-06-28 05:50

? 人氣

2017年艾瑪颶風最大風速298 km/hr維持37小時,是史上維持如此強度的長壽型熱帶風暴。(資料照,美聯社)

2017年艾瑪颶風最大風速298 km/hr維持37小時,是史上維持如此強度的長壽型熱帶風暴。(資料照,美聯社)

2019~2022連續4年海洋熱含量均創新高

聯合國於1998年開始籌建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由6顆繞極軌道衛星組成,軌道高度850 km,週期約100分鐘,單顆衛星的橫掃直徑為5,000 km,6顆衛星每天固定圍繞地球運轉,接收海洋、地面和空中的發射器信號,並將信號傳回地面,以長期、自動、實時和連續探測大範圍及深層海洋資料,該計劃業於2000年正式實施,近40個國家和團體在全球海洋上共施放1.4萬個以上的Argo浮標,可在24小時內通過衛星和網際網路傳送到各地的使用者,因而實現全球海洋中上層的實時測報。Argo探測數據已成為海洋和大氣研究的重要資料,特別適用於研究不斷變動的氣候。利用Argo數據可以估算海洋熱含量及其分布與變化,並可估算因海水增溫膨脹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以及隨著全球暖化,水循環如何跟著產生變化。因較暖的空氣可以儲存和輸送更多的水汽,導致全球乾燥地區蒸發增加,而潮濕地方降水量則愈來愈多。當熱帶風暴經過洋面時,會從海洋上層吸取熱量,風暴威力乃因而不斷增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積約71%,平均厚度約4,000公尺,幾乎儲存地球上97%的水資源,而大氣總質量也僅約海洋總質量的0.36%,難怪太空人看地球像顆「藍色大彈珠」。由於海水的比熱遠大於大氣與陸地表面,海洋的熱儲存功能極強,成為地球大氣的最佳調節器。太陽輻射進入地球大氣系統,經過大氣、雲層和地表反射,以及大氣層的吸收之後,只有約51%可以加熱地球表面,而這其中的70%被海洋吸收,然後再以長波輻射及潛熱等多種形式釋放能量,因而全球暖化實際上也可說是「全球海洋暖化」。根據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氣候研究員亞伯拉罕統計,2019~2022連續4年海洋熱含量(ocean heat content, OHC)均創新高。海洋熱含量是指海面下2,000公尺所吸收並儲存的熱量,自1970年代以來,海洋吸收了氣候系統中約90%以上的熱量,其中75%和15%分別儲存在2,000公尺以上和以下的水層中。2019年3月4日英國衛報指稱,因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導致全球暖化愈趨嚴重,不僅地表水溫上升,100公尺深的水溫也升高。

熱帶氣旋經暖洋面即迅速增強,並助長成為長壽型劇烈風暴

台大大氣系特聘教授林依依,20年前即進行熱帶氣旋、碳循環及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等研究;發現2003年梅米颱風原屬輕度颱風,遇上潛藏在海洋下的暖渦,24小時內瞬間增強為超級颱風,成為2003年全球最強大的熱帶氣旋,並造成韓國有史以來最慘烈的颱風災情;2008年北印度洋納吉斯熱帶氣旋,也證實是因碰到暖洋現象,被餵養3倍的海氣通量,在短時間內從輕度轉為超級氣旋,並橫掃緬甸南部的海岸線,引起嚴重風暴潮,至少導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蹤,是緬甸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據美國官方估計最後的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2013年11月侵襲菲律賓的海燕颱風,也是靠豐厚的海洋暖水層滋養,而增強為超級颱風並於11月8日登陸薩馬島,根據菲國官方報告,海燕颱風造成5,680人死亡,是自1900年以來最嚴重之颱風災害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