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病人在進行重大手術或花費大量醫療支出後,收到巨額賬單,是一項多數病人都有過的經驗。被保險公司拒保,更是常見的事。
美國凱澤家族基金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KFF)最近公布一項調查,高達58%的投保的成年人表示過去一年中,在申請醫療保險時遇到問題。對於健康不佳的人更不利。在精神報告顯示「一般」或「差」的病人中,有4成表示無法取得需要的療程或藥物。
為什麼被保險公司拒絕?美國醫療組織Aimed Alliance的Ashira Vantrees表示:「拒絕承保是因為保險公司希望省錢。這樣能增加他們的利潤。」遇到問題時,保險公司應該和醫生聯絡並解決。但直接拒絕方便多了。
《華爾街日報》原文:How to Fight Back When Your Health Insurance Won’t Cover Treatment
在台灣,健保由社會保險給付,一般的醫療項目,保險都會覆蓋,患者只要負擔一部份費用。但美國的健保制度,除了低收入戶及老人是以社會保險支出,一般人是需要自己購買保險的。健保是一種市場商品,營利是主要目的,另外每家的規定不一定相同。許多美國人寧可自己去藥房買藥,也不願看醫生。
美國醫療過程的繁文縟節,為人詬病許久。對醫生來說,開藥物之前須獲得保險公司的「事先授權」,有時會拖延療程達數週之久,或者是為了配合隱私權規範,必須簽署一大堆文件。醫學會為了確保每家診所療程一致,也制定了一系列需要遵守的指南。
最近一項研究估計,美國的醫療管理每年花費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幾乎三分之一的支出,即2650億美元,是花在不必要的監管和行政工作上。這比美國花在癌癥或心臟病上的錢還要多。
醫療行程流程複雜、保險規定繁多,使得許多患者不知道,被保險公司拒絕後,其實是有補救機會的,包含上訴。只有四分之一的和患者知道遇到健保問題時該聯絡哪個政府單位。
KFF是一間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專門提供醫療健康相關的研究資訊。根據另一項2019年的調查,申請過歐巴馬《平價醫療法案》保險、並被拒絕的人中,只有不到0.2%曾經嘗試上訴。
「上訴」、「訴訟」這些詞,聽起來可能令人卻步,使人聯想到法庭或律師,但其實沒有這麼可怕。同一項研究發現,在那些上訴的人中,有40%與保險公司合作得到勝訴。一項2014年加州的調查發現,透過外部第三方機構提出上訴的病人,有一半是可以成功的。
紐約社區服務協會的主管Elisabeth Benjamin提供一些建議,申請保險被拒時,首先於內部進行上訴。所謂「上訴」其實就是釐清患者被拒絕理賠對原因:向醫生尋求幫助,並發送訊息給保險公司,以正確處理索賠。
當患者實際檢視理賠被拒的信件,並採取行動時,會發現有時只是需要醫生重新提交表格、糾正某個計費代碼,或對於某個醫療程序或藥物是必要的。患者也可以自己收集醫學文獻,這個過程需要與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
如果保險公司依然拒絕理賠,可以找第三方審查機構幫忙,美國各州也都設有保險機構。Benjamin說:「不要把拒絕當成答案。Fight、fight、fight. 」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林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