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需要有長遠的思考與規劃,如果急促的推行或是空有理卻缺乏務實的做法,那就可能未蒙其利卻先受其害,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規模,現在卻落得要如何讓大學退場機制才不會形成大風暴,這是相當的諷刺,所以真心希望政府在推出政策時可以更具專業性,才能取得民眾更大的信任。
值此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初政府提出雙語政策時,相信大多數的民眾都覺得是具有前瞻性的規劃,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結果卻完全不如預期甚至有些適得其反,所以政府有必要在這個時間點適度的予以調整。
根據行政院的資料指出:面對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擁有國際溝通能力與國際化視野,係提升國家競爭力之重要一環。為厚植國人英語力,全方位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行政院於107年12月通過國家發展委員會所提的「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以2030年為目標,將透過「從需求端全面強化國人英語力」、「以數位科技縮短城鄉資源落差」、「兼顧雙語政策及母語文化發展」、「打造年輕世代的人才競逐優勢」等4項推動理念,打造臺灣成為雙語國家。
這是一個很好的構想,但是問題卻不少。
首先英語力的落實就是一個大哉問,因為我們所學習的英語大部分是針對考試使用,實際使用上根本難以發揮效用。姑且不論是否用英語思考,我們在學習時沒有花費太多時間在對於其文化層面上的深入了解,所以許多的英文我們是不懂得其實質的涵義,導致在溝通與認知上會出現落差,所以這種表面式的英文學習意義是不大的。
還有在城鄉差距上,雙語政策顯然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更加大了。因為學校師資顯然不夠,而造成犧牲偏鄉孩子的英文受教權,畢竟偏鄉要留住師資已經相對的困難,如果還要增加更多專業師資的負擔,結果會如何應該是很容易想像的。
另外在大考的壓力下,學校更難落實實務上的雙語教育,所以聽說讀寫總難兼顧,最後孩子學習到的英文只會是配合考試使用的半吊子。而如果學校為了考試而有更多的想法與做法,恐怕孩子也很難有具體的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的效果就更難符合當初的期待了。
換個角度看,我們學生的中文程度普遍都降低,如果在英文的衝擊下又更降低,到時候我們連最基本的語文競爭力都沒有了,對孩子是好的嗎?所以當全教總與學界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的停止雙語政策倡議,不到3天就有逾5千人附議達標成案,而參與民眾人數更於5月28日正式破萬時,政府確實應該對雙語政策做出適度的調整,否則每次都將國家競爭力說得天花亂墜,最後卻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教育政策中不斷的被削弱,那絕對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的結果!
*作者為正修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師,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