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柯文哲出席親民黨在台北市議會成立「台北監督連線」的記者會,雖然柯、宋兩人嘴上說不是要拉黨結派,但是現在除親民黨議員和兩位無黨籍議員外,也僅有柯文哲和宋楚瑜二人,橘營想依靠柯文哲的人氣拉抬聲勢的意味否認也沒有用。
「柯P認同卡」逼宮各方陣營人馬
近來有越來越多的第三勢力想拉攏柯文哲,藉此拉抬年底的選情,而柯似乎也是來者不拒。柯團隊甚至推出「柯P認同卡」,試圖想要單方面宣示自己立場的堅定。不過認同卡只片面定義幾項理念性質的主張,並沒有定義柯市府團隊的決策方針或是未來政見的具體內容,幾乎所有的候選人都可以點點頭簽下去。柯文哲用簡單直觀、幾乎難以被反對的內容,讓各路人馬難以對抗,某種程度上是以自身龐大聲量逼宮各路人馬要對這樣的內容「表態」。表面上是認同這些簡單的市政內容,實際上是想偷渡這些觀點等於柯文哲的意識形態。
第三勢力全體陷入西瓜效應
柯文哲高舉打破黨派的旗幟,在藍綠之間都已經吸收了不少的支持者,有許多政治人物都想跟他合作。以時代力量來說,過去批判柯文哲缺乏主權價值的論述、未交代推動兩岸交流的中心價值。甚至之前也曾放話:若民進黨不推出北市長候選人,將會考慮推出自家人參選。過去事蹟都很難連結到現在態度軟化,意圖想跟柯文哲合作的種種作為。
其餘的第三勢力,如綠黨也在上週找了柯文哲的父母站台,甚至還在Facebook上買廣告推銷新竹地區的議員候選人受到柯爸媽相挺的照片。儘管綠黨召集人王浩宇表示自己不會與柯合作,但綠黨內部不同的價值取捨也早已被攤在陽光下。此外,過去幾週,柯文哲就曾到家鄉新竹公開支持具有國民黨及民國黨主席徐欣瑩參選新竹縣長。此起彼落的站台、支持行動很難讓人真正了解,柯文哲到底如何自我定位。儘管柯一直以來都以「白色力量」自居,作為無黨派的代表人物,要以進步力量自居,也應該在與各方合作前,對各方勢力內的「舊價值」謹慎盤點與小心對話才是。
選民要認清自己到底支持什麼價值
其實台灣民主化以來,不管是總統還是台北市長這類指標性的行政首長,大多都是具有很強的個人色彩的角色。但幾任總統下來,台灣社會幾度對政治強人失望。政治強人往往讓選民瘋狂崇拜,待選民熱情退去,當初的熱情便成懊悔和孤單的來源,才導致台灣人不相信政治。大眾應早點意識到,政治文化的改變不能依賴任何一個候選人。只有大眾掌握在手裡的投票行為和政治行動改變,政治文化才會改變。我們不應該賦予柯文哲免疫於被批評、也不該要求任何人對柯文哲無條件的效忠。公民參與應該要是動態的過程,台灣人要意識到沒有一個政治人物能夠完全代表我們任何一個個體。各方價值應該要能夠共存於社會之中,新政治、光榮城市才會真正的實現。
*作者國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