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看不見權力的手:《誰統治世界?》選摘(1)

2018-09-10 05:10

? 人氣

巴基斯坦的反美民眾,焚燒美國國旗。(資料照,美聯社)

巴基斯坦的反美民眾,焚燒美國國旗。(資料照,美聯社)

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起義是人民力量勇氣、專注和承諾的壯觀表現,湊巧與此同時,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和美國其他城市也有數萬人挺身而出,支持勞動人民和民主政治。然而,如果開羅和麥迪遜兩項起義的軌線交織的話,它們是走向不同方向:在開羅,起義是要爭取埃及獨裁政權不肯賦予的基本權利;在麥迪遜,則是要保衛在長久、艱辛搏鬥中早已贏得,但現在遭受嚴厲戕害的權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兩項起義都是全球社會趨勢的縮影,但是走在不同方向上。在人類史上最富裕、最強大國家正在式微中的工業心臟,以及艾森豪總統所謂的「全世界最重要戰略地區」這兩個地方所發生的事情,肯定都會有深遠的影響。套用國務院一九四○年代的話來說,後者是「戰略力量巨大的源頭」,也「或許是在對外投資領域上全世界最豐富的經濟大獎」,美國希望在當時即將展開的世界新秩序中把這個大獎保留給自己及盟國。

儘管此後有許多變化,我們仍有理由堅信今天的決策者基本上仍遵守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總統親信顧問貝利(Adolf A. Berle)的判斷:控制中東無與倫比的能源蘊藏,就可以「堅實的控制世界」。他們也相信,失去控制就會威脅到美國在二戰期間就清楚制訂,儘管此後世界秩序迭經重大變化,但仍維繫住的全球霸業計畫。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於一九三九年開戰起,華府就預期戰爭時,美國將躍居最強盛大國的地位。國務院高階官員和外交政策專家在戰時不斷開會,為戰後世界研訂計畫。他們畫定一塊美國將要宰制的「廣大區域」(Grand Area),包括西半球、遠東和掌握中東能源資源的前大英帝國。隨著俄羅斯在史達林格勒之役以後開始反撲納粹大軍,「廣大區域」的目標延伸到相當大一部分歐亞大陸。至少是它在西歐的經濟核心。在「廣大區域」範圍內,美國將以「軍事和經濟的優勢」維持「不容置疑的權力」,同時確保可能干預其全球規畫的國家「在執行主權時會遭到限制」。

戰時仔細規畫的這些計畫很快就付諸實現。

美國一向明白歐洲可能選擇走獨立自由的道路;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部分目的就是要對付此一威脅。成立北約組織的官式藉口在一九八九年一消散,它立刻向東擴張,違背早先向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口頭承諾。此後它就變成美國主導的干預部隊,無遠弗屆;北約組織祕書長薛佛爾(Jaap de Hoop Scheffer)在北約一次會議上宣稱,「北約部隊必須防衛向西方輸送石油與天然氣的管路」,必須更廣泛地保護油輪及能源系統,及其他「重要基礎設施」所使用的海上通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