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約領導人峰會的主辦國立陶宛,對獨裁強權的警惕與強硬態度,與許多西方國家不同。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立陶宛積極提供軍事援助、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立陶宛也尤其關注中國對印太地區的威脅,選在峰會召開之前公布新的印太戰略,以強硬措詞抨擊中國,明確為中國在烏克蘭戰和台灣問題上劃出「紅線」。
這個人口僅不到300萬、國土面積列在世界第120之外的小國,展現不屈於強權的堅毅態度。《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沙洛爾(Ishaan Tharoor)11日撰文強調,隨著北約峰會開始,立陶宛將在世界舞台上大放異彩,並試圖憑藉自身立場,扭轉北約內部對中俄威脅的應對方式。
決心為烏克蘭制定加入北約途徑
烏克蘭於2022年9月申請快速加入北約,至今都未收到明確的入盟信號。與波蘭及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樣,立陶宛是烏克蘭的大力支持者,並期盼這次北約峰會能助基輔當局一臂之力。按人均計算,波羅的海小國也是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最多的國家。
包括立陶宛外長蘭茲貝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在內的波羅的海和北歐國家的8位外交部長,10日在《華郵》發表社論指出,烏克蘭及其人民的未來取決於「歐洲-大西洋大家庭」。該文呼籲,讓烏克蘭與包含北約和歐盟在內的歐洲走向一體化,「北約峰會上,我們期盼能有重大舉措,使烏克蘭與北約更加靠攏,並擴大在財政和長程方面對烏克蘭的實際支持。」
「烏克蘭加入北約」一事涉及令西方國家猶豫不決的問題。俄烏交戰之際,北約能提供烏克蘭什麼樣的幫助?俄烏戰爭終結後,北約能否盡快讓烏克蘭入盟?以美國與德國為首的大國傾向一套折衷方案,希望烏克蘭暫不加入北約,而北約盟國先把焦點放在提供烏克蘭中短期所需的國防能力和武器裝備。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暗示,預計透過以色列模式,幫助烏克蘭提升防衛。
但立陶宛認為這僅能當作臨時方案。立陶宛總統諾賽達(Gitanas Nauseda)告訴CNBC,北約給予烏克蘭的一系列臨時安全保障,「作為北約全面一體化道路上的臨時解決方案,可以考慮,這是一種非常有益的合作形式……但並不能取代北約的正式成員資格。」
「我不認為這是烏克蘭的最終目標。烏克蘭的最終目的是加入北約聯盟大家庭。」諾賽達信誓旦旦地指出,在本次北約峰會上,為烏克蘭提供加入北約的途徑是「可實現的目標」。
沙洛爾指出,對於立陶宛來說,防止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一項關乎國家存亡的大事,正如蘭茲貝吉斯稱立陶宛清晰記得蘇聯佔領歷史,前蘇聯國家對俄羅斯的威脅始終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