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前總統格里包思凱特(Dalia Grybauskaitė)最近也告訴《美聯社》(AP),2014年俄國非法吞併克里米亞、在烏克蘭東南部煽動叛亂後,西方國家的鬆懈反應令立陶宛失望。包思凱特表示:「西方的反應太慢,俄羅斯公然表明它可以佔領鄰國的領土。」她也警告說,本周峰會,北約盟國在如何處理俄羅斯的棘手問題上仍可能出現分歧。
將中國議題帶進北約峰會
立陶宛當局不僅關心鄰近的烏克蘭,也同時關注遙遠的台海,成為歐盟首先反擊中國戰狼外交的成員國。2021年,立陶宛因與台灣互設代表處,而與北京陷入地緣政治僵局。立陶宛堅持立場、不畏懼中國的經濟恫嚇,最終中國選擇恢復兩國間名義上的貿易關係──蘭茲貝吉斯認為,這證明抵制中國是可行的,並且國家不應為此降低價值觀的門檻。
沙洛爾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立陶宛官員將該國獨特的地緣政治位置視為宣傳抵制霸權的舞台。上周,立陶宛發布名為「為了一個安全、有韌性和繁榮的未來」的印太戰略文件,對中俄的措辭與立場比其他歐洲國家更加強硬。
該文件不僅直指中國對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構成了重大挑戰,還表示將擴大與台灣的貿易關係為立陶宛其中一項「戰略優先事項」,並主張採取措施遏止俄中的資訊操弄。該文件並稱,立陶宛認為「軍事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或使用武力與脅迫方式改變台海現狀,都踩及紅線」,將招致價值觀一致國家的憤怒撻伐。
賓州大學佩里世界問題中心的台灣問題專家善學(Thomas J. Shattuck)向《美國之音》(VOA)說,立陶宛在北約峰會之前發布這份文件,「時機非常耐人尋味」,「顯然,這(中國議題)將成為與其他北約成員討論的話題之一。」
沙洛爾指出,以小國之姿發表如此強硬言論的立陶宛,將自己視為當代地緣政治對抗的堡壘。文件中寫道,「中國試圖對立陶宛施加經濟和外交壓力卻失敗,證明一個國家如果建立社會韌性並擁有可靠合作夥伴,就能夠抵禦經濟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