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房地產和出口制造業,都是中國容納就業的"大戶"。有經濟學者計算過,當前中國青年在服務業的就業人數近3.6億,佔國家就業總人口的48%。而青年就業人員中從事服務業的比例更達61%。過去三年防疫對服務業有極大壓制,現在放開後其後遺症恐怕還要延續一段較長時間。除房地產外,教培、平台經濟等傳統上都是職位創造較多的行業,這幾個行業在過去幾年也都受到國家強力的宏觀調控和政策監管,再加上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導致企業用工快速萎縮。出口向來是民營企業和外資主打,然而,美中對抗、政府強監管、疫情以及外需不足也讓相當多的民企倒閉,外資外遷,損害了它們對勞動力的吸納,技術和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遭到解雇。此外,還有一個因素不能不提,即經濟的持續下行,也會帶來新增就業職位減少。據統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除醫藥、電氣機械、通信設備、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等少數高景氣行業,大部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相較疫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原因在於整體經濟未見好轉。在上述因素外,國有部門和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亦加劇了年輕人的失業狀況。
根本還是要經濟持續增長
在青年的高失業率中,雖然不排除一部分年輕人的擇業觀有問題,比如過去幾年互聯網大發展時期,很多年輕人都想通過互聯網創業來一夜致富,然而,即便按照人民日報的看法,年輕人樹立了正確的就業觀,到艱苦的地方和行業去工作打拼,或者發動新一輪的"上山下鄉",到農村去振興鄉村,對解決青年的失業問題也是杯水車薪。因為艱苦的地方和行業容納的就業人口畢竟有限。市場經濟條件下,寄望於鄉村也不切實際。不說農村本就是往城市輸出勞動力,毛時代大規模的上山下鄉得以成行,有三個前置條件,即戶籍制度、單位制度和糧票、布票等配給制度,再加上毛個人的威望,但現在這些條件都沒有,僅靠動員是不管用的。
要將青年的高失業率降下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強化年輕人的職業技能培訓,放松對房地產、平台經濟的監管,想方設法促進出口,可能會起到部分作用,但根本的還是要經濟持續增長。然而,經濟持續增長不能僅靠政府采取的刺激措施,雖然後者對挽救經濟的急劇下降有用,關鍵還是要靠社會和市場每一個經濟主體對政府和國家有信心,信心就是信任。有了對政府的信心和信任,民間資本才會在政府號召下,再配合利好政策去投資,民眾對職業的保障和對未來的預期有信心,才敢去消費。所以在一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裡,沒有對政府和政策的信心和信任,一切都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