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外財經專業媒體開始討論中國經濟是否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中國新公布的成長率又不如預期,讓此說更引人矚目。現實上看,雖然中國的總體負債持續上升,但經濟表現的欲振乏力,政治干預、消費信心薄弱、外力打擊等因素是更可能的主因,而非「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出現。
首季亮麗,Q2欲振乏力不如預期
在經過近3年的疫情封城、封鎖,干擾與打擊經濟、產業、生產活動之後,去年12月中國突然全面解封,帶來經濟的反彈與復甦,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4.5%,優於預期,也讓外界對今年中國經濟表現充滿期待,5月間由由國際貨幣基金 (IMF) 與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 聯合主辦的最新一期《亞太地區經濟展望》報告中就預估,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5.2%,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將達到34.9%,持續作為亞太地區以及全球經濟成長主力。
但在首季優於外界預期的表現之後,中國經濟卻顯得欲振乏力,中國周一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6.3%,算是印證了經濟的疲弱。雖然這個數字比首季的4.5%漂亮多了,似乎表現不錯,但低於原先預期的7.1%,是讓人失望的表現。成長率能到6.3%是拜基期過低之賜,去年第2季是上海封城、經濟直直落的時候。而不如預期也不意外,因為外界早已對中國經濟的欲振乏力擔心不已,討論也不少。這次的疲弱近乎「全線崩潰」─出口衰退、消費低落、投資減少、房市低迷、青年失業率飆高…..,去年中國大陸住戶存款暴增17.84兆人民幣,今年第1季再增加9.9兆,人民銀行為此降息以支撐經濟。在討論中國經濟的頹勢時,包括《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都曾提出,中國經濟是否進入「資產負責表衰退」?
中國經濟陷入「資產負責表衰退」?
這個「資產負責表衰退」確實呈現一種非常「不祥」的徵兆,因為這曾是「專屬於」日本的名詞,由辜寬敏長子、曾擔任日本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的辜朝明提出,用來解釋日本經濟「失落的10年(或20年)」。
其要義是指在泡沫經濟破裂(或嚴重衰退)之後,從企業到家庭都因此背上龐大的負債,依照其用語就是:企業(家庭)的資產負債表「破了一個洞」,接下去企業與家庭都把重要放在「修補破損的資產負債表」上,企業不再投資、家庭克制消費,無論貨幣政策如何寬鬆、利率降到多低,都很難增加投資與消費。
這就是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這種衰退的恐怖之處在:一般景氣循環式的衰退,長則1年、短則數月就過了,而且政策工具(貨幣政策的寬鬆、降息,財政政策的增加支出)容易見效,能夠帶動民間的投資與消費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