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拍十七年前創造事業高峰的《流星花園》,「偶像劇教母」柴智屏一開始是抗拒的;當老搭檔崔震東再次取得原型漫畫《花樣男子》的改編版權後,看好此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財產權)將再次走紅,興奮地說服柴智屏再次製作,得到的回應卻是:「這我在十七年前就做過了,現在再做怎麼會有樂趣?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都有問題,當時華人地區沒有偶像劇與華人偶像,現在滿街都是各個年齡層的偶像、鮮肉、歐爸,怎麼可能再創造當年的成績?」
亮眼成績一瞬曙光成夕陽
的確,十七年來華語劇的狀況已經天差地遠,即便《流星花園》是有歷史定位的。二○○一年版的《流星花園》,開創了所謂偶像劇風潮,創造出華人戲劇界首批偶像,讓台灣戲劇稱霸亞洲至少十年,但之後也面臨了逐漸沒落,台灣影劇人才紛紛出走中國的狀況。
柴智屏這段期間的經歷,也正好驗證了偶像劇甚至華語劇的發展歷程。她指出:「台灣以前很多偶像劇,在亞洲各地區都是受歡迎的,這表示台灣是做得出其他各個地區都喜歡收看的劇。」因為當年《流星花園》,以及後續幾齣劇的大成功,例如《麻辣鮮師》、《惡魔在身邊》、《命中註定我愛你》等,到現在亞洲其他市場買家,只要聽到這些有成功先例的製片導演拍新劇,還沒拍完就會下訂單買播映權,因為相信這些作品。三立電視台所創作的一些劇,甚至還可以賣到俄羅斯市場,這些都證明台灣的戲劇,其實是有國際市場的。
既然曾經有如此亮眼成績,台灣戲劇為何現在會陷入困境?人才的斷層以及對市場現況的不瞭解,加上大陸劇與網路平台從旁造成人才與資金外流,都可能是原因。「我們也有個斷層,有些人去了電影市場,或是大陸市場,或是退休了,而新一輩沒有銜接上。」柴智屏認為,這不單單只是人力上的銜接,更是觀念與能力的銜接,「台灣戲劇(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不瞭解怎麼樣去做出,不是只有台灣看得懂的東西。」
柴智屏舉例,最近走紅的韓劇很明顯就是鎖定輕熟女族群:「他們(韓劇製片人)很清楚他們的歐爸(男偶像,指大哥或大叔),是全亞洲女性的菜。」中國的宮廷劇則是清楚鎖定家庭主婦、較年長一點的熟女,那台劇的觀眾呢?「十八歲以下的女性,看偶像劇的人還是在的,但會不會跑去看Netflix呢?」
搜尋吸引網路媒體世代的成功模式
網路族群確實是與過去沒網路、只有電視可收看的觀眾族群不同,也因此雖然因為網路發達,拍戲的資源與播映管道變多,但也相對讓這批年輕觀眾的收視習慣變得相當不同,是現在所有製作人與導演要學習的新功課。柴智屏在與年輕新世代人聊天時就發現:「現在年輕小孩子比較沒辦法在網路世界裡,專注一個項目這麼久,如果拍很長的東西,比較難吸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