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西進拍戲,柴智屏學到的三堂課

2018-08-15 08:20

? 人氣

素有「偶像劇教母」之稱的柴智屏接受《風傳媒》專訪,大談回歸製作電視戲劇市場的原因,以及在中國影劇圈所碰上的種種困難。(顏麟宇攝)

素有「偶像劇教母」之稱的柴智屏接受《風傳媒》專訪,大談回歸製作電視戲劇市場的原因,以及在中國影劇圈所碰上的種種困難。(顏麟宇攝)

曾推出《流星花園》、《惡魔在身邊》、《轉角遇到愛》等33部偶像劇、在台灣引領偶像劇風潮的柴智屏,素有「偶像劇教母」之稱,而後她更轉戰電影領域,自2011年開始推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時代》等熱賣作品,然而回顧起最初從電視劇走入電影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台灣的戲劇市場,已經開始走向下坡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回顧起7年前為什麼停止製作戲劇,柴智屏表示,他們公司群星瑞智的運作模式,是靠製作戲劇賣給電視台、銷售售版權來獲得收入或打平製作費,因此也會希望在亞洲各地方都可以賣,而當年從《流星花園》開始,幾乎每部劇都會賣到超過10個地區。

台劇失去優勢 柴智屏在電影中找到另扇窗

但柴智屏表示,慢慢的,像是大陸經濟起飛,電視製作費越來越高,開始可以自己製作戲劇或偶像劇,而其他地方則有像泰國發生政變、菲律賓遇到水災等狀況,於是台灣漸漸在市場失去優勢,此時也遇上韓劇起飛,製作規格越來越高,明星跟題材都發展得很好,亞洲市場越來越願意買韓劇而非買台劇,而這個現象,事實上從2006年開始就出現。

從這個現象開始,柴智屏說明,做完《海派甜心》後,陸續又做了《愛無限》跟《翻糖花園》,但其實這2部在製作時,就遇上如許多編劇、導演、演員開始去大陸市場工作的困境,越來越難找到有票房保證的優秀團隊,此外電視台能支付的版權費也越來越少,於是後來的劇都是在賠錢,這也讓她覺得,勢必要先暫停、整頓腳步才行。

休息後的柴智屏在電影中找到另一扇窗,自2011年開始陸續推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小時代》系列等作品,到近年的《樓下的房客》、《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7年間電影產出未曾停過,而後來因合作夥伴拿到《流星花園》的版權,希望由她重新操刀,才讓偶像劇之母重回戲劇市場。

20180810-柴智屏專訪。(顏麟宇攝)
由於合作夥伴拿到《流星花園》的版權,希望她重新操刀,知名製作人柴智屏才因此重回戲劇市場。(顏麟宇攝)

第一堂課:語言、思想都得接地氣

重回電視劇領域後,便是來到中國影劇圈。柴智屏指出,當時碰上的第一個考題就是劇本「不接地氣」,一開始以為台灣編劇把劇本寫好,再找大陸編劇、寫手修改就可行,但後來才發現,所謂不接地氣蘊含著「語言」跟「思想」2種層面。

語言方面,最容易碰上的就是慣用口語、說話方式的差異。柴智屏說,像當時杉菜說老師帶大家去「田野調查」,劇本這樣寫、演員這麼講,大陸編劇也覺得沒問題,但播出後卻被觀眾說「台灣味很重」,他們那裡不說田野調查,是叫「社會生活實踐」,而大陸編劇可能跟台灣編劇工作久了,覺得溝通上聽得懂就好,因此也沒注意到田調這個小細節。

至於思想的差異,柴智屏說這又分2種,第一是生活習慣、模式的差異性,第二是不寫實,就是一般人不會這樣講話、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