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已有12年,日本政府與管有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公司準備排放積存的核廢水,引發中國官方與鄰國民間團體的強烈抗議,一些太平洋島國也表達憂慮。
日方強調經處理的核廢水在排放時,與一般核電廠排放的冷卻水無異,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等更曾形容日方所稱的「處理水」可以飲用。
但中國持續指責日本「打著科學的幌子誤導國際社會」,質疑IAEA發表的福島核廢水排放計劃報告不公正。日本官房長官松野博一7月19日稱,得悉有日本海產滯留在中國海關的情況,懷疑與此有關。
預計持續30年的排放尚未開始,但一個科學與政治爭議交集的漩渦已然形成。
「福島核廢水能喝」該如何理解?
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發生在2011年3月,是繼1986年車諾比(Chernobyl)核事故之後,全球史上最嚴重的一起核事故。
有關囤積核廢水處理方案在2016年起討論,日本政府內閣於2021年4月通過排海方案。據報導,日方最快將從2023年8月起排放經處理的核廢水。
IAEA針對核廢水處理方案發表的最新報告,以及格羅西在同一時間訪問韓國,開啟了中日韓三國之間最新一輪爭論。松野博一7月6日強調,與包括中韓兩國在內的眾多海外原子能設施相比,福島排水計劃中氚的排放量處於低水平。
中國外交部隨即強烈回應。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7月7日說:「日方為美化核污染水費盡心機,包括將放射性元素氚設計成無害的『吉祥物』形象,還發明了『處理水』這樣的偽科學名詞……核污染水就是核污染水。無論日方怎麼說,也不能把污染水變成正常水,不能推卸把污染水強行排海所帶來的後果和責任。」
在這件事情上,有兩種放射性物質備受矚目——氚(tritium)和碳14(Carbon-14)——它們分別是氫和碳的放射性同位素,兩者均難以從水中分離,而同時也常見於大自然,甚至是人體。含有氚的水可稱為氚水(tritiated water)。
量度氚等物質放射性濃度的單位為貝克勒爾(Becquerel; Bq,又譯貝克勒或貝可勒爾,簡稱貝克),在水而言,其量度單位為貝克/每公升(Bq/L)。
北京表態後,格羅西在《朝鮮日報》7月10日刊登的專訪中說:「福島即將排放的水中所含有的氚等充分滿足所有國際標準。」
《朝鮮日報》報導說,格羅西指著餐桌上的水說:「那裏也有氚。當然,我可以喝,也可以在裡面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