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從報紙上獲悉共產黨在延安還有一塊根據地後,認為陝西向北即是蒙古,當時蒙古雖未獨立,但已是蘇聯勢力範圍,如果無法抵擋國軍攻勢,還可向蒙古轉進,因而決定北上延安,並於1935年底到達。
此時領導陝北紅軍的,主要是劉志丹、高崗(謝子長已於數月前戰死),習仲勳則擔任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為黃埔四期畢業,同期著名人物有日後位列中共元帥的林彪,及國民黨的李彌、胡璉、謝晉元、張靈甫等。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或稱紅一方面軍)經過歷時一年的「兩萬五千里大逃亡(國民黨用語)/長征(共產黨用語)」後抵達陝北,黨內對於陝北紅軍很是感激,「陝北救中央」說法一時甚囂塵上,讓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高層耿耿於懷。為消除這個在背芒刺,毛澤東於1936年2月要求劉志丹率部參與「東征戰役」,試圖東渡黃河、進軍山西,在與閻錫山部交鋒時,劉志丹不幸陣亡。
劉志丹的死,被許多人懷疑是毛澤東幕後操作。2014年中共陝西黨校出版的《陝西黨校報》第1172期「劉志丹犧牲之謎」臚列了普遍的質疑:時機點上,劉志丹在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僅三個多月後陣亡,被質疑為中共中央試圖排除「地頭蛇」,才下令劉志丹參與作戰,以便「借刀殺人」;死因方面,劉志丹中彈時的狀況是「從臀部左側穿入,從小腹出來」,亦即是被人從後方射殺的,開槍者很可能不是閻錫山部。
個人關係方面,毛澤東抵達延安後,曾譴責劉志丹為「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對劉志丹進行批鬥及監禁,直到劉志丹做了自我檢討後才獲釋;事後反應方面,劉志丹下葬時,遺孀被阻止到場看遺體,劉志丹弟媳李建彤在1962年出版的小說《劉志丹》,被毛澤東定調為「反黨小說」。
李建彤完成初稿後,為求精確性,將小說交由當年做為劉志丹屬下的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協助審閱,並根據其意見做了多次修改。全書完稿後,先在報上發表連載,由於回響熱烈,被中共宣傳部門關注,乃著手進行審查。
審查報告認為,該書有刻意吹捧劉志丹、習仲勳之嫌,「書中把陝北寫得太好,是與中央蘇區分庭抗禮」,意圖「為習篡黨篡國營造政治資本」,習仲勳被打成「野心家」、「陰謀家」、「反革命份子」,被撤除國務院副總理職務,發配至洛陽礦山機器廠擔任副廠長。
習仲勳的陝北紅軍經歷,對其本人而言雖以不幸坐收,然而對習近平而言卻是日後贏得軍方支持的重要背景。陝北紅軍就規模及影響力而言,無法與其他紅軍主力相提並論,然而當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時,人數已由出發時的八萬人銳減為八千人,陝北紅軍則有約六千人,為補充員額,陝北紅軍被併入中央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