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大選將近,「居住正義」再次成為社會、選戰關注焦點。7月16日,大約上萬台灣人在艷陽直射之下、頂著高溫參加一場主題説是「居住正義」、抗議民進黨政府的集會,但是這場集會的爭議也不小,而且一講到「居住正義」就會講到永遠無解的住房問題。
台灣幾個大城市的房價和租金對比收入而言,的確是令人咋舌,尤其是在台北和新北精華地區更為嚴重,不要説年輕人,任何年紀在台灣只要沒有自己住房,居住的負擔就是「很大」,甚至影響了勞動力的供應。
居住正義是一個就算不是「無解」也是一個「難解」的問題;不但水很深、牽扯的範圍也很廣,除非碰上經濟危機之類的大問題,世界上打房成功的案例還真不多,在將本圖利的資本主義社會,一講到住房還真的傷感情,以美國的紐約市為例,政府出錢蓋低租金公宅、部分出租住宅的租金受到管制,這麼多年下來,還是沒能解決住房問題;以租金高昂出名的英國倫敦,政府用公私合建的方式興建住宅樓,一部分就提供低收入人士居住,但是緩不濟急,要很多年才能排上隊,房價和租金從來就沒壓下來。
台灣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從1960年代興建國民住宅開始到現在已經半個世紀左右,後來也用公私合建的方式興建社會住宅、青年住宅等等,以低於市價的租金租給合乎資格的市民入住,一樣地也碰上了緩不濟急的問題,以最近來説,民進黨政府推出了房租補貼的政策,説是「立意良善」,但是一樣被批評到「臭頭」,首先不是每個人都適用,第二個也是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房東要有為房租所得繳交所得稅才能申請,結果房東就把稅金轉嫁到房租上,所以沒減輕負擔反而增加了困擾。
略見成效的只有大概是30年前,政府大量改建眷村、增加了平價住宅的供應,當時台灣的房價的確出現了下跌,顯見市場供需是決定房價的重要因素,不過隨後台灣的住宅供應大多偏向高單價,豪宅一棟接著一棟拔地而起,台北的房價已經可以和倫敦、紐約看齊,超過了日本的東京,連帶地,老舊住宅的價格也居高不下、租金自然就水漲船高,想要登上「有屋階級」難上加難。
誰的居住正義?
要解決台灣都市居住問題,可以説絕對不容易,所以政治人物或者政黨要以「居住正義」為題炮轟政府,當然也不意外,原因就是這是一個很容易撼動人心、而且顯示政府「施政缺失很大」的題目,不過從結果來看似乎和他們預計的結果有相當的差距,在抗議現場,頂著烈日艷陽加上高溫的上萬人,精神的確可佩,但是台上的政治人物卻沒有將種種居住方面的問題表達清楚,在野黨派的總統候選人反而成為關注的焦點,台上發言的人夠不夠資格為「居住正義」代言也受到了質疑,幾天之後就已經幾乎是沒有人記得那場集會喊的是「居住正義」,也沒有任何政治人物從「居住正義」的角度來討論如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