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中國國營電視台無論是中文或英文節目都很常見,北京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也與該地區的媒體機構簽署內容分享協議;同樣,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也以大多數東南亞語言和中文進行廣播。此外,中國在馬來西亞通過擁有強大商業利益的企業或商人,收購了當地的華文報紙。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國際網絡政策中心的分析師張羽楊(Albert Zhang)表示,除了傳統媒體組織外,中國還善於利用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宣傳,將海外華人社區「當成海外影響的媒介」。
《聯合早報》雇員稱公司自我審查
《華郵》指出,有鑑於中國的經濟實力,一些新加坡媒體也採取避免得罪北京的立場。當地一些小型網路媒體已經養成依賴,透過中國社交APP(例如WeChat)觸及讀者和廣告業務。一家新加坡華文網媒的編輯承認,他們會自我審查,平時避免政治敏感話題、推動有利於中國的信息,以確保不被APP屏蔽。該編輯表示,被封鎖會對他們的讀者群和廣告收入造成「雙重打擊」。
新加坡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聯合早報》的立場也受到影響,該報為保持中國市場,對敏感議題避而不談。《華郵》和ASPI研究《聯合早報》2022年至2023年初的700多篇文章後,指出雖然該報曾是新加坡在中美之間謹慎中立的一面鏡子,但現在常常呼應北京激進的虛假言論,包括否認新疆的人權侵害,並聲稱中港境內的抗議活動是「外國勢力」挑起的。
《聯合早報》自2016年以來,定期刊登至少兩位中共官員的專欄文章,但並未註明他們的黨派,僅稱他們為「中國時事評論員」。其中一位專欄作家鄧清波,是湖南省網信辦網絡宣傳評論處處長,而另一位丁松泉則是浙江省湖州學院副院長兼黨委委員,曾在浙江省教育部門擔任過多個職務。
還有一位香港撰稿人被點名,《聯合早報》在邢云超的專欄註明作者為「香港社會學學者、語言學教授、劍橋智庫創辦人」。《華郵》指出,邢云超常在中國官媒《中國日報》和新加坡私營報紙《聯合早報》上發表有時幾乎相同的專欄。
《華郵》指出,《聯合早報》享有進入中國市場上的罕見機會,並且已經依賴中國市場促進廣告成長。該報10位前任和現任記者匿名受訪直指,公司領導層不願冒著被中國審查機構封殺的風險。
《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在回覆《華郵》置評要求時表示,該報「客觀、中立且以事實為基礎」,報導內容不是根據政治傾向選擇的。吳新迪還表示,評論版面的目的是涵蓋「各種觀點」,報紙不希望「僅因專欄作家的背景而草率地拋棄某些觀點」。他表示,該報紙的正式立場僅在其社論中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