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24日刊出長篇報導「北京立場的回聲,在新加坡引起焦慮」,指出中共透過媒體宣傳、海外華人團體對新加坡進行的統戰行為,已經在當地引起擔憂。近年中國加速擴展全球影響力,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描繪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大願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也將海外華人視為「實現中國地緣政治野心的工具」。
早在2015年,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發表講話,即強調「海內外中華兒女」等於「全球華人」的概念,他稱:「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2022年8月在中共中央統戰會議上,習近平更明示要「鞏固和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我們黨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
兩岸以外華人多居東南亞,佔80%以上。《華郵》指出,一些批評認為,北京試圖將其他國家的公民納入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願景中,可能會在這些國家煽動忠誠分化,影響東南亞地區的穩定。這些擔憂在新加坡尤其明顯,因為這是一個多種族的城邦國家,主要的民族是華人,他們對北京的同感越來越深。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2年對19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新加坡是對中國和習近平持有正面看法的3個國家之一。今年6月,歐亞集團基金會(Eurasia Group Foundation)在新加坡、南韓和菲律賓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新加坡對中國的看法比對美國正面,不到一半的新加坡受訪者對美國持正面看法,56%對中國持正面看法。
將「中共黨國、中華文化和華裔」混為一談
《華郵》指出,有鑑於中國的經濟實力,一些新加坡媒體也採取避免得罪北京的立場,包含新加坡華文大報《聯合早報》,該報10位前任和現任記者匿名受訪直指,公司領導層不願冒著被中國審查機構封殺的風險。
《聯合早報》明顯轉向北京之際,新的中國駐新加坡大使孫海燕公開推動北京的宣傳。她於2022年5月履新,此前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負責中共對外工作。在新加坡就任後不久,孫海燕建立了名為「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孙海燕」的臉書頁面,至少每天在那裡發布一次。
《華郵》回顧了她在2022年的所有公開發文,發現她主要與新加坡華人、華文媒體和華人協會互動,相對忽視其他族裔群體。孫海燕首次參與的活動之一是與一群華文網路媒體代表的會議,據在場的編輯透露,她在會議上要求他們避免討論敏感話題,包括中國在新疆和西藏的行動。
據知情人士稱,孫海燕還告訴《聯合早報》母公司「新加坡報業」(SPH Media)的一位編輯,應該協助宣傳中國的正面故事。
被詢及是否曾抵制、拒絕發表孫海燕的評論或來函?該報回答道:「相當多不同國家的駐新加坡大使跟我們接觸,包括中國大使。我們採訪他們也刊登他們的來稿,最後一次刊登的是日本大使的評論。去年11月,孫大使來函對我們社長的專欄做出回應,我們根據給予回應的原則刊登她的文章。」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指出,在中國與美國、美國盟友之間的摩擦不斷加劇時,中國向新加坡宣揚一個將「中共黨國、中華文化和華裔」混為一談的親中概念,可能造成新加坡華人「自我認同和忠誠應該放在哪裡方面的混淆」。
《華郵》向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尋求回應。使館在回覆中表示,該機構尊重新加坡多宗教、多民族的社會,並與不同當地社群保持「定期聯繫」,包含與印度裔、馬來裔的議員建立關係。使館進一步指出,公共關係和媒體事務是孫海燕的重要職務。
塑造獨特的新加坡華人身份
《聯合早報》報導,孫海燕即將在月底離任,升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成為中央外事系統首位「70後」副部級。《華郵》引述幾位匿名知情人士透露,新加坡政府對孫海燕的外交活動進行嚴密監視,當局對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也日益感到擔憂。
新加坡內政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2月5日出席新加坡福建會館的新春團拜活動時,提及新加坡保存「獨特華人身分」的重要性,並罕見就中國事務發表直截了當的聲明與解釋。
「作為一個小國,我們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生存?」尚穆根向在場的新加坡華裔民眾表示,「我們的政策,無論是外交政策還是國內政策,都必須由新加坡人決定。沒有其他人。這也是李光耀先生非常明確的原則。」
他在致詞中提到了兩岸的緊張局勢,稱美中雙方將彼此視為競爭對手和威脅,「台灣是一個危險的焦點。台獨對中國來說是一條明顯的紅線。但在西方,台灣是充滿活力的民主政體,應像烏克蘭一樣受保護,免受獨裁入侵……如果離我們較近的台灣發生衝突,對新加坡的直接影響將非常大。」
他並表示,新加坡福建會館長期是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人民的支柱,「183年來,你們將福建社區與新加坡社區團結在一起」,隨著新加坡繼續發展,福建會館這樣的團體將持續在推動新加坡進步中扮演要角,「因為我們必須灌輸正確的價值觀給下一代,才能生生不息。因此不僅要幫助移民融入新加坡社會,還要培育新加坡華人文化,讓我們的人民紮根,進而塑造獨特的新加坡人身份。」
華族還是中國人?身分認同被影響
然而,一些新加坡華人團體正被拉進北京的統戰軌道中。今年5月,包括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在內的三個宗鄉會館代表,以及善濟醫社和新加坡中國商會等團體,赴北京參加了第十屆世界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並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
據中國官媒報導,該華僑聯誼大會邀請了來自130個國家的500多名海外華人,統戰部部長石泰峰向這些代表指出:「海外僑胞具有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和紐帶,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力軍。」他並呼籲「廣大海外僑胞攜手同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征程上譜寫新篇章。」
研究中共統戰的專家、澳洲阿爾德雷大學教授格魯特(Gerry Groot)表示,許多統戰宣傳涉及「中華民族主義」呼求,由於華僑聯誼會本身建立的主旨,就是建立與中華的情感聯繫,使統戰部得以利用這些情感和聯繫來實現共產黨的目標,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層面上的。
分析人士和居民表示,在主要使用英語的新加坡,接受華語教育的年長華人認為自己在這個國家逐漸被忽視,就會特別容易受到北京的訊息影響。一位女性形容她七八十歲的父母持有「極端」的親中觀點,中共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虛構的英雄」,中國人變成他們的全部身份認同,儘管他們並沒有中國國籍。
在回覆《華郵》的郵件中,新加坡通訊及新聞部發言人重申,該國「不會在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選擇立場。」發言人表示,政府調查內部顯示,86%的新加坡人贊同不偏袒任一方的政策,只有4%的人認為新加坡應傾向於中國。
從一些政策與舉措可見,新加坡正努力塑造新加坡華人身份。新加坡政府資助2017年開幕的非營利組織「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以加強本地華人文化,「讓大眾瞭解自身文化的多元性,同時培養對國家的歸屬感」為宗旨。在該組織的官方Instagram帳號可見,它強調本地華人美食、方言和傳統。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總裁劉思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成立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旨在凸顯新加坡華人文化和華人社區的獨特性。我們與中國人民有共同的祖先,但顯然,儘管有這樣的共同歷史,華人社區中的許多人已經沿著不同的軌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