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自稱「最守財政紀律」的政府而言,審計部這份形同打臉的報告,某個角度而言有如指控蔡政府作了7年的「假帳」,浪費民脂民膏、破壞財政紀律,盡在其中矣!
根據審計部的報告指出,近7年來政府提出11項特別預算,總金額高達2兆955億元,這些特別預算包括前瞻基礎建設、新式戰機採購、防疫與紓困振興、海空戰力提升等特別預算,而且這些特別預算都以舉債為之,債務未償餘額已達5.6兆。
在政府的預算制中,必然是以年度的總預算為主、是為常態,特別預算則是「非常態」、甚至可說「不得已而為之」,預算法,也因此《預算法》中對特別預算的編列條件只有4個:一、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二、國家經濟重大變故。三、重大災變。四、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
但蔡政府在7年間提出11項特別預算,總金額超過2兆,已接近1年2.5兆左右的總預算,儼然已是「特別預算常態化」。
這11項特別預算中,大概只有第一次提出防疫與紓困預算時,才符合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的條件;軍事採購案雖然過去多以特別預算為之,但也有分年編列、每年接受社會與立院監督的案例;而前瞻建設則是完全沒有以特別預算編列的必要與理由,甚至防疫與紓困後面的追加其實已也可納入常態的總預算中。
因此這11項特別預算以「道理不大」者居多,這種特別預算常態化的作法當然惡劣,而且是「多重惡」,外界只把重點放在債務餘額數字上,顯然是「小看」了其惡。
第一個是「搶錢大作戰」,雖然不應該、但實質上卻是在特別預算通過後,往往讓執政者得成功「圈錢」,社會與民代都不易再監督,導致這些民脂民膏時常被浪費、虛擲,不論是前瞻計劃的8800億元特別預算,或是防疫紓困的8400億元,都是如此,許多浪費、科目隨意改變、挪移項目使用等比比皆是。
「代表性」的案例是前瞻2.0基礎建設預算規劃中,軌道建設計劃由原先規劃的4241億元、占整體比重高達48%,大幅下修到占比降到23%。官方官方說法是進度因素,未來幾年尚不需如此多經費,因此務實調整;這些經過核定的計劃未來仍會推動,只是經費編入每年預算中。但問題是軌道經費腰斬減少,前瞻的總經費完全未減少,因為軌道減少的錢直接就挪移到其它項目─例如數位建設經費從原先規劃的431億元,加倍增加到950億元。
再如防疫紓困預算,真正用於弱勢的比重低到只有幾個百分點,倒是財力雄厚的大財團可領取數十億元的「紓困補貼」,其浪費與不合理非常明顯。
再來是特別預算全部以舉債為之,造成政府債務餘額上升,而且在結構上來看,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把可常態編列進總預算的計劃,移出以特別預算編列,除了「先圈錢」的方便性外,也不無避免觸及債務上限的考量,因為這些計劃如放進總預算內,一來赤字增加,二來與其它項目競爭未必能過,拉出來編特別預算既方便又避開債務規範,何樂不為?
最可笑的是在把部份債務塞到特別預算「藏起來」後,看到總預算收支平衡就用來說嘴;在編列2020年總預算時,蔡英文說睽違多年後將編列平衡預算,歲入歲出打平,政府不再借錢,「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也是有財政紀律的政府」。但實際情況則是把部份支出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2020年7月立法院依原訂安排通過4200億元的前瞻後續計劃特別預算。
白話文講就是:這個收支平衡是以類似「作假帳」方式得到,所謂的「最守財政紀律的政府」則是欺世盜名。審計部的報告說出蔡政府7年提11項特別預算、總額超過2兆,算是一種「官方認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