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行之也預計,在設備折舊完成之後,台積電的日本廠的長期獲利率將優於德國廠,而德國廠將優於美國廠。這主要是由於美方的補助條件有很多要求,確切的補助金額到現在也都還未定,此外,美國的工會也有很多問題。
DW曾聯繫陸行之並請他闡述詳細觀點,但他不願向DW透露更多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廠是採取過去包含南京廠在內,台積電常見的獨資生產模式。但日本廠則是與日商索尼(Sony)合資,而德國廠也與德商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和荷蘭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等歐洲公司合資,展現與過去不同的投資策略。
最早宣布設立的美國廠,目前已經爆發人才不足的問題;外界擔憂,這種情況是否會在後續的日本和德國廠重演?對此,有專家認為,美、日、德的情況不同,缺工問題在德國或日本,可能不會像在美國那麼嚴重。
一位熟悉半導體產業,但不願具名的專家張博士(化名)向DW表示,在日本和德國,台積電透過跟當地公司合資,較容易解決當地的問題,例如尋找客戶和合作廠商;相較之下,台積電美國廠是獨資,這使得台積電必須自行解決問題。
此外,張博士認為美國在3個國家之中相對較缺工,但他相信日本和德國的情況會好很多。同時,薪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以日本來說,台積電開出的高薪在人才招募上帶來很大優勢。據張博士說法,熊本當地畢業生起薪普遍只有年薪200至300萬日圓(約1.4萬至2萬美元),台積電員工的起薪則可達當地就業市場行情的2至3倍,也就是500萬至600萬日圓(約3.5萬至4.2萬美元)的年薪,「台積電的薪水在日本熊本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美國廠延宕引發擔憂
台積電美國廠的延宕引發疑慮;台灣媒體則解讀,這與美國缺乏相對應的熟練工人和配套廠商有關。此外,雖然台積電試圖依靠從台灣引進的配套廠商和技術人員到亞利桑那州施工,但當地工會對於台灣輸出到美國的勞工,也抱持負面態度,進而影響台積電的進度。
對此,尹啟銘表示,若美國廠持續延宕,將會影響到台積電的生產和競爭力,「少賺一點還可以,但一再延宕下去根本不能經營」。
尹啟銘表示,設廠的延宕是相當嚴重的問題,「5奈米、4奈米萬一延宕一兩年,屆時很可能(從先進製程)變成成熟製程」,台積電將失去在美國設立先進製程的意義。
張博士則認為,半導體廠在海外設廠時,確實存在過投資失敗的案例,例如美商英特爾(Intel)2007年曾在中國大連興建12吋晶圓廠,集中了幾乎是全中國最好的半導體人才團隊和當時Intel最新的設備,但大連廠多年來陷入虧損。
英特爾大連廠後來在2020年,由韓國半導體企業SK海力士以90億美元接手大部分業務,但表現仍不佳。今年4月更有韓國媒體指出,SK海力士不僅打算推遲大連第二座工廠的生產,更有可能出售大連廠。SK海力士否認了這項傳聞。
尹啟銘解讀,台積電過去的成功因素,除了公司本身的優勢之外,也與台灣的環境密不可分,但其他國家很難給予包含台灣新竹科學園區一樣的外在環境,「(台灣的科學園區環境),到了別的國家很難複製」。
他還表示,對於台積電和其他台灣企業到海外投資來說,應該向當地政府爭取類似台灣科學園區的單一窗口服務,協助解決配套廠商的問題。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杜宗熹